東京醫大歧視女性 業界竟表理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東京醫科大學本月初被爆出在收生考試中歧視女性的醜聞,引起大眾譁然。大學暗地裏扣減女考生分數,是在制度上公然歧視女性;然而,日本放送協會(NHK)引述一項醫護人員調查卻指,有65%的受訪者雖然不認同東京醫大的做法,但卻表示「可以理解」。這份理解背後反映了日本勞工市場積習已久的弊病,令女性長期被歧視。

東京醫科大學遭爆出賄賂事件後,被挖出長年擅自更改女性考生分數以控制男女入學比例,外界批評此舉屬嚴重歧視。(視覺中國)

東京醫大認為收生歧視是無可奈何,指出女性易於在就職後因結婚和生育而離開工作崗位,減收女生是為了確保醫療人手不會因此出現缺口。儘管這種講法不負責任,不能滿意,但必須承認這問題存在於整個日本勞動市場,而非單是醫學界的問題。

傳統上,日本社會期望女性要結婚生育,故此不少女性畢業後工作一段時間,便會因結婚而離開職場,是以即使在教育制度中,也可看出對女性的歧視。日本的專上教育設有「短期大學」制度,而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為那些追求較高等教育的女性提供「適合她們」的教育(當中甚至有只收女性的「女子短大」)。按文部省2017年統計,短大畢業後就業的學生,男性佔21.5%,女性則佔78.5%。箇中原因,是日本社會主流認為女性投入職場後,不久就會結婚,然後成為家庭主婦並離開職場,故此她們毋須浪費時間修畢整個學位課程,也不應因修學時間過長而耽誤了適婚時期(短大畢業一般為20歲)。更甚者,有極端意見認為,女性修讀短大只是提高教養,以便相父教子,而非為了將來就業。當女性就職後,同樣基於「女性會結婚生育」的預期,女性的薪金和升遷機會都遠比男性低;不少公司會傾向安排女性於一些不重要的崗位,以免她們離職對公司運作產生較大影響。

日本社會仍認為女性較適合當全職主婦,認為女職員懷孕就應辭職。(視覺中國)

然而,隨着社會文化開放,加上日本出生率下降引致勞動市場吃緊,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漸漸上升。按日本總務省統計,2017年女性勞動參與率為69.4%(男性為85.6%),顯示有不少女性已投身工作,也反映女性結婚後仍會繼續工作。雖然女性在職已成普遍趨勢,企業也知道女性婚後仍有很大機會留在勞動市場,但不少企業仍然認定「女性婚後就會生育」,認為女性懷孕而需要申請產假,會為公司帶來捐失。而且,它們又認為女性成家立室後,精力會投放在家庭,不能全心全意工作(眾所周知,日本勞工環境惡劣,視加班為理所當然),女性如果要生育或兼顧家庭,自是難以應付這種工作環境。

時移世易,愈來愈多日本女性渴望發展自己的事業。 (路透社)

厚生勞動省2015年曾作調查訪問3,500名在職懷孕婦女,當中過有近半數因懷孕被上司出言騷擾,指其麻煩並請她們自行離職。雖然勞工法例明文規定僱主不可因職員懷孕而解僱員工,但似乎其保障作用仍然相當有限。由於欠缺友善的工作環境,女性時常須在生育與工作之間作抉擇。女性生育期間時常得離開原本的升遷梯隊;而到她們重新工作時,往往只能從事較低階的工作。

女性職場歧視問題其實在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尤其是懷孕女性往往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香港在這方面也不例外,平機會2016年所做的調查就發現,香港有近兩成的在職懷孕女性曾被歧視。雖然香港也有立法保障女性免受歧視,但只依靠法律很難改變女性在職場的困境,必須改變整套工作文化與社會觀念,才能為女性提供懷孕與家庭友善的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