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歷史不斷重複 還是美國當政者自我實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末,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在華盛頓舉行午餐會時,提及近月日趨緊張的中美關係。除了指責美國當政者的手段欠缺常識,並表示中國不會屈服於恫嚇而再次簽署另一份「廣場協定」外,崔天凱更花了不少篇幅探討中美關係的將來,當中更特別提及近年熱議的「修昔底德陷阱」。無疑,現時的中美關係正好處於典型的大國抗爭局面,但到底要否發展成零和抗爭,便要看為政者的遠見。

德媒認爲,自北戴河之後,人們對於中美貿易戰的態度就是:特朗普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中國的經濟騰飛,中國也要不惜一切代價阻止他得逞。(資料圖片)

「修昔底德陷阱」出於古希臘的歷史典故,意指現存的霸權面對新興勢力,霸權為了保持絕對優勢,無可避免地將與新興勢力一戰。近年由於中國快速崛起,美國的「世界第一」地位不斷受威脅,而「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歷史詞彙又再頻繁地出現於美國公眾耳邊。美國史家Graham Allison就總結了歐洲史上16個類似例子,當中有12個以戰爭收場,解釋中美關係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很可能成為兩雄抗爭。

美國公眾史學成熟,不少學者在研究歷史學術之餘,亦喜好「鑑古知今」;而古希臘史作為西方「國學」,尤其受到青睞。在冷戰最高峰的1960至70年代,領導者相當尊崇古希臘的研究者,希望藉分析歷史成敗因素,制定國策與蘇聯抗衡。可以說,近年「修昔底德陷阱」之說興起,與美國這種「鑑古知今」的傳統不無關係。

多了解歷史固然沒有壞處,然而過份沉溺於歷史的既有結果,不單局限了自身的想像力,更可能釀成不斷重演的悲劇。無論是意圖對中國再現「廣場協定」,又或是將思想局限於「修昔底德陷阱」這種冷戰式思維,都突顯了美國為政者對歷史的錯誤應用。鑑古知今的目的是避免犯上同樣的錯誤,而非鼓勵現代人將災難一次又一次重演。美國如果認定與中國的關係必然是零和抗爭,而不可能是良性競爭,那很可能又要自我實現,為黑格爾「我們從人類歷史上學到,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學習」(黑格爾原句略有不同)的經典名言背書。

崔天凱在講話中表示中國不會朝着「修昔底德陷阱」的方向思考,正好反映了中國不欲犯上這類「自我實現」的低級錯誤,他更反詰美國政府:

美國人,如果你們相信(歷史必然重複),那到底你們的開國國父們又到底是為何(離開歐洲)來到新大陸呢?
崔天凱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批評,部份向領導人建言獻策的美方智囊在處理經濟和戰略問題上缺乏足夠的常識。(視覺中國/資料圖片)

崔天凱的話正好提醒美國人民,零和抗爭最終只會導致兩敗俱傷。從歷史教訓上講,長期研究古希臘史的美國人應該比中國人更加明白,修昔底德陷阱中的主角斯巴達雖然成功打敗了新興的雅典,但雅典沒有因此而滅亡,而斯巴達也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偉大」。斯巴達反而引來古希臘各城邦的恐懼而遭反制,最終更敗於底比斯手下。這種「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簡單道理,一眾白宮幕僚到底是欠缺智慧去明白,還是他們都明白,只是他們根本並非為美國人着想,而只是各打算盤,別有用心,便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