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與中國交流中心辦論壇 不要香港要新加坡 又關中國干預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彭博將原定在北京舉行的創新經濟論壇(New Economy Forum)移師到新加坡舉行,活動邀請了400名商界和政界人士,其中有300人來自中國以外的國家。據稱,這個決定是由中方合作夥伴提出,故此有多名與中國關係密切的與會者對舉辦地點感到意外。香港坐擁全球金融中心的三甲地位,去年更反超前新加坡,既然中國也是其中一個合作夥伴,論壇為何不改到香港舉行呢?香港的金融前景遜於新加坡嗎?

彭博將原定在北京舉行的創新經濟論壇(New Economy Forum)移師到新加坡舉行,活動邀請了400名商界和政界人士,其中有300人來自中國以外的國家。據稱,這個決定是由中方合作夥伴提出,故此有多名與中國關係密切的與會者對舉辦地點感到意外。香港坐擁全球金融中心的三甲地位,去年更反超前新加坡,既然中國也是其中一個合作夥伴,論壇為何不改到香港舉行呢?香港的金融前景遜於新加坡嗎?

報道又引述知情人士稱,中國國家領導人不想論壇令同樣在11月舉行的一個進口博覽會失焦,希望借博覽會增加國際與中國貿易的興趣,從而減低貿易戰的影響。雖不知消息是否屬實,但值得留意的是,為何彭博和其他主辦機構不選址香港?若論壇移師香港舉行,中方既不令其「東道主」角色失色,更可強調論壇主題,是以中國的經濟發展為主軸。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被官方列為中國今年四大主場外交之一,將有10幾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200多名各國部級以上官員、數千家國際企業參加。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多個外交場合向各國發出邀請,包括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博鰲論壇。

政治因素成為香港金融發展阻力?

根據英國智庫機構Z/Yen去年公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名顯示,香港在連續三期排名落後新加坡之後,去年以兩分險勝新加坡,重奪第三的位置,僅次於倫敦和紐約。GFCI排名有五個評核指標,包括營商環境、人才資本、基建、金融發展及聲譽,香港在首四個範疇排名第三,也是緊隨倫敦及紐約後;聲譽則排第二。

既然香港在各方面都略勝新加坡一籌,自身的優勢並未減退,例如流動性(liquidity)及忠誠度(loyalty),那為何香港沒有成為北京的次選?這問題引來不少捕風捉影的忖度。Z/Yen的報告曾引述私人投資銀行董事指,北京嘗試加強對香港的監控引起大眾憂慮。

國家主席習近平。(法新社)

「中央的政治干預成為香港金融發展放緩的主因」的見解近年頗為常見,但立得住腳嗎?環顧全球,可知政治因素對金融發展的影響有限。自1997年起,香港金融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是同期GDP的兩倍,可算是快速增長,成為成熟的金融經濟體系;至今的發展放緩亦屬正常現象,與政治因素未必有直接的關係,也不能成為金融發展「不進則退」的藉口。

以現時在「脫歐」議題上鬧得熱哄哄的英國為例,在去年GFCI排名中,倫敦成為全球最佳金融中心,但當時英國早在2016年六月,通過「脫歐」公投,翌年三月已展開「脫歐」程序,可見當時英國國內的金融發展未有受「脫歐」影響,而令排名下跌;當然,英國有機會在「脫歐」後的國內營商環境和金融市場與現況截然不同,不能完全以此直比香港。

再者,若然香港能利用不斷深化的中港金融合作交流,反而可以大利香港。無可否認的是,地緣政治或會為金融市場帶來短期的影響,關鍵在於市場消化消息的速度,以及該地政府長遠的金融發展政策有否跟上世界潮流。所謂「世界潮流」不外乎是有關創新科技,國際金融中心尤其着眼於金融科技,而中國的科技企業發展迅速,或可反帶動香港的科技發展。隨着中港兩地的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有論者認為香港愈來愈依賴中國的經濟發展,但長遠而言,這會令香港金融發展趨向多元化(如引入或誕生更多新興經濟企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何不視為是一個機遇呢?

在論壇選址一事上,有太多不確定的消息,不宜過分解讀和詮釋,也不須要妄自菲薄,而自覺不如新加坡;反而香港須反思,如何利用自身的優勢、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的機遇、中國科技公司堀起等利好因素,加強發展金融科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