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互聯網改變消費模式 中小企數碼化還需政策鬆綁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前Google香港發表《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發現消費者數碼指數達2.44(滿分為5分),消費者已做好日常數碼應用的準備,但僅有50%本港中小企認同數碼化是公司未來的重要發展,反映中小企數碼化發展或追不上市場需求。本月特首將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政府應推行政策鬆綁,推動網絡交易平台發展,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電子服務。

早前Google香港發表新一年的《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發現即使政府去年已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又在今年初的財政預算案宣布撥款500億元發展創科,只有 14% 受訪公眾認為政府投入足夠投資將香港轉型為智慧城市,較去年 21% 為低。此外,只有三成香港市民視香港為智慧城市,Google 香港銷售及營運董事總經理尉俐妮(Leonie Valentine)表示:「香港在過去一年消費者數碼參與度只見些微增長,同時中小企業的數碼參與度亦落後於大灣區內鄰近城市如深圳和廣州。」

Google香港第二年發表《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研究香港消費者對智慧城市的認知與科技應用,以及商業機構的數碼轉型進程。(余俊亮攝)

顧客轉變消費模式 中小企仍見步行步

《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指,本港的消費者數碼指數(Consumder Digital Index)為2.44(滿分為5分),較去年上升 0.09,當中以55至64歲的年齡層進步最明顯,按年上升0.28。可見各年齡層已做好日常數碼應用的準備,對旅遊、金融、零售和醫療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帶來機遇。報告亦指出本港的互聯網使用率高,基建設施較為完善等,有助企業利用科技發展商機。在消費模式方面,據去年報告,89%受訪者會在購物前預先進行網上搜查,另有75%人更會在商店購物時使用手提電話上網搜尋貨物資訊,進行比較或格價。

然而,中小企對消費模式轉型的回應不夠積極,在開發電子服務上追不上需求。即使本港、廣州及深圳中小企均認同數碼轉型對公司業務有影響,僅有50%本港受訪中小企認為數碼化是公司未來的重要發展,遠低於本港大型企業(逾80%),亦相對廣州及深圳中小企的66%為低。此外,即使67%的本港企業表示正在積極尋找最新的數字技術,去年只有28%企業表示在兩年內將非常積極地投資於業務的數碼化,甚至有21%企業從未開展數碼化計劃。反映本港中小企雖對數碼化發展的趨勢有一定認知,但行動與計劃不足,或未能與消費模式接軌。

網絡平台助企業數碼化 還需政策鬆綁

礙於風險及成本,中小企對自主開發電子商務持觀望態度,網絡交易平台作為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的中介,可為企業數碼化提供機遇。近年大型網上旅遊中介平台興起是為一例,目前98%的消費者會在旅遊前上網獲取旅遊資訊,網絡中介平台收集市場上各供應者的資訊,為消費者提供旅遊行程、訂購酒店、機票、餐飲服務、導航等,平台的服務範疇多元化,令旅遊方面的數碼應用更為普及,惠及企業與消費者。此外,零售服務電子化已是全球趨勢,內地的零售平台已發展多年,據阿里研究院的數據,2017年5月,內地消費者通過阿里零售平台購買各類香港產品的成交量是2014年同月的近24倍,無疑為零售業帶來商機。

推動智慧城市不能單靠資金援助,更需靈活政策,需要鼓勵機構透過大數據開發方便市民的程式。本地網絡平台服務商讓更多企業通過互聯網擴闊市場,並提供多元化電子服務,令市民生活更便捷。現時平台服務商作為一般商業機構,欠缺支援,例如在租金、物流規定等面對各種障礙,政府應減少對其限制,提供更多優惠政策,如為相關平台引入系統技術、排除投資障礙、銷售限制等,長遠而言,宜培養科技人才,為業界發展作準備。

隨着科技發展,各行各業面對數碼化的需求,政府應協助企業轉型,並由推動網絡交易平台開始,發展智慧城市,以科技協助市民改善生活。

香港電視現有15至16間門店,除了增加提貨地點,亦能教導年長消費者學習使用網購服務。(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