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業績亮麗 線上到線下、歐美到亞洲 驗證新經濟「王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怎樣的經營模式才是正道?這問題困擾甚多新經濟、新科技、新媒體企業。主打影片串流平台的新媒體Netflix則始終堅信「高質內容才是王道」—Quality Content is King。在風雨飄搖的經濟不穩定時期,Netflix交出亮麗的成績表,更在搭建在高質內容的穩固台基上,謀求業務多元化、市場多域化,不斷穩擴企業帝國。這種「務本」的作風,值得市場所有同行反思、借鑒。

全球股市小股災中,港美科技股拋沽壓力沉重,騰訊、Facebook等多隻股王應市尋底,但Netflix一度成為逆市奇葩。公司在周二(美國時間)公布第三季業績,淨利潤、期入收入和淨新增訂閱用戶均高於市場預期,股價受業績刺激,在美股盤後交易急升11.5%,高見386.5美元。其後升幅雖然收窄,但仍能在「小股災」提醒投資者,新經濟企業的價值反映在盈利擴張能力及前景,而非當下估值高低。

AT&T收購時代華納、迪士尼收購二十一世紀霍士,看似將威脅Netflix,但市場仍對公司投下信心一票,高質內容是一切的關鍵。(VCG)

事實上,Netflix在今年以來表現一直強勁。第一季新增訂閱用戶高達741萬,第二季的新增訂閱用戶雖然低於公司及市場預期,並一度拖累股價尋底,但仍新增515萬戶。大部分大行和分析師也沒有因為第二季度成績略遜而動搖對Netflix的信心,預測第三季即可回勇。結果Netflix也沒有令大眾失望,第三季淨利潤錄得超過4億美元,按年升逾2倍,期內淨新增訂閱696萬用戶,遠高於公司及市場預期。展望第四季,公司期望可淨新增940萬用戶,市場則預期預期可新增718萬。

堅持製作優質內容是致勝之道?

到底是什麼魔法令市場及公司自身對Netflix的發展如此信心滿滿?大概正是其務實而進取的市場策略。根據網絡流量分析機構Sandvine的九月發布的報告顯示,Netflix的佔全球下行流量(downstream traffic)的15%,佔美國的19.1%,是佔全球流量最大的公司。如何利用龐大的流量生態系統,是Netflix最大的發展挑戰,它應對方案是堅持製作優質內容,而不流於只作串流播放平台;並以此為穩實基礎,推進業務多元化,同時推動海外擴展。成功留下訂閱客戶,更不斷新增會員,維持體系生命力,成為「會員經濟」或「流量經濟」教科書式的成功案例。

堅持製作高質內容,是Netflix的致勝之道。(VCG)

近幾年,Netflix已在線上成功營造「Netflix=高質內容」的市場形象,但它不甘只限於此,銳意利用品牌聲譽擴張影視帝國。早前,Netflix多齣電影曾進軍康城電影節,深獲業界肯定。這一方面是在傳統電影業探索發展空間,另一方面當然是擴展業務。Netflix已在十月初首次收購電影工作室,計劃在未來十年投入10億美元製作原創影片,更聲稱每年要創造1,000個工作機會,集中火力製作原創影片。另有消息指,Netflix 也正在考慮收購連鎖電影院,營造一條龍式線下放影服務。

同一時間,Netflix亦決意走市場多域化的進取路。但無論去到什麼市場,Netflix 始終沒有放棄 Quality Content is King 的教條。在亞洲方面,中國市場發展成熟、競爭大、規限多,並不好進,Netflix 就選取與中國人口相約的印度,並針對印度市場推出了《愛,每平方米》(Love Per Square Foot)和《愛慾四重奏》(Lust Stories)兩部電影,及改編自同名驚悚小說的原創劇《神聖遊戲》,以高質素製作贏取市場口碑,並宣告王者的到臨。

《神聖遊戲》在印度大受歡迎,高質出品令Netflix進軍新市場事半功倍。(VCG)

先堅持製作高質自家內容,再從線上播放,走到線下播放,再而走到世界每個角落,這就是「Netflix式穩建與進取」。可以說,不論開拓亞洲市場,還是發展電影製作,沒有優質、創新的內容為發展核心,所有策略都未必奏效。有論者常指出,新經濟/科技公司對實體經濟的貢獻甚少,只能流於「推銷」概念,以致估值一般過高,容易泡沫化。Netflix由線上,走向「線下」發展,並能進一步擴展業務,一再顛覆市場認知,這現象值得我們反思。說到尾,內容創作公司還得「忠實地」做好內容製作,不然實施什麼營運模式也枉然、無用,投入資源於高質內容創作似乎才是「致勝之道」。此種營運策略,值得其他主打創新內容的新經濟企業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