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競逐外流足球小將 為何香港不能有更多戴偉浚?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闖英」小將戴偉浚最近再次入選港足名單,卻竟引來熱議;事緣正效力英甲球會的戴偉浚早前因傷落選港隊友賽泰國的名單,其後卻被發現隨中國U21往荷蘭集訓,使不少港隊球迷大感失望;不過,亦有論者認為,球員選擇加入國際排名較高的國足,也是可以理解。兩方各有不同情理考慮,不易作出評論,但換個角度看,兩地之爭說明了球員「浸咸水」的價值。若然港隊認為留洋球員有助增進球隊實力,倒不如思考在未來如何為本地足壇培訓出更多個戴偉浚。

香港與中國間的抉擇 回流港將該如何是處?

起用外流球員,是不少地方體育代表隊提升實力的套路。剛剛上任港足教練的韋特接受《香港01》訪問時,亦反映正嘗試徵召一些合資格代表香港、且具質素的外流球員。

正因如此,效力英甲球隊牛津聯的戴偉浚,便獲得港隊垂青。戴偉浚生於香港,於童年移民英國,並持有香港及英國的雙重護照;他先後加入當地球會雷丁及貝利的青年軍,後者更在其後提供合約,使他正式展開職業生涯。韋特亦曾解釋,牛津聯所給的訓練水平較本地高,即使戴偉浚目前於球會內未獲正選,他始終屬於港足的長遠計劃之內。另一方面,內地曾傳出戴偉浚隨國足到荷蘭訓練是為加入國奧隊「試腳」,相信亦非空穴来風。

(高詩琦攝)

部分港足球迷對戴偉浚參與中國U21集訓感到失望,也是可以理解。球迷對戴偉凌寄望甚深,因為香港球壇絕少有球員能打進英國職業聯賽,早有媒體謂之為「港足之光」,球迷均深切希望他能提升港足戰力。

不過,站於現實考慮,外流華人希望加入國足亦有一定道理。歸根究柢,不論整體實力抑或資源配套,國足均比港足高一層次;更甚的是,若考慮發展前途,外流球員加入國足更有助打進中國足壇,即使在外國足壇不感如意,亦有內地聯賽以為後盾。從這角度出發,球員考慮加入國足,可謂是理性使然。

何不「育成」更多戴偉浚?

無論戴偉浚最後如何抉擇,都是個人抉擇,外人倒不應置喙,但這次小風波卻啟示了港足未來的發展。平情而論,假若中港足球代表隊均開始引入具代表資格的外流華人球員,上述風波只會陸續有來,類似的「情理之爭」只會無日無之。

既然港足認同旅外經驗能提升球員實力,為何不着手投放更多資源,在未來培訓更多如戴偉浚的球員?誠如韋特所言,外國球會所帶給球員的經驗及培訓,絕對為本地足壇不能比擬;換言之,單靠本地配套,難以培訓大量具相當質素的球員。然而,諸如戴偉浚般由家庭支援到外國發展的例子,實屬可遇不可求,長遠亦不能為港足提供穩定兵力。

那麼,資助年青球員到外地進行長時間培訓,似是可行做法。早於2009年,英國的布魯克豪斯足球學院在香港創辦「夢想成真」計劃,每年津貼一名具潛質香港學生過百萬元,赴英國寄宿、升學以及進行足球青訓,有三位香港足球員(羅振庭、陳俊樂和梁諾恆)成功參與計劃,他們現在已回流香港,活躍於本地足壇,更代表港足出戰國際賽,可見資助球員到外地進行青訓絕對可能。

問題是,錢從何來?政府固然可考慮撥出恆常資金津貼本地球員赴洋培訓,但作為支援本地足運的另一大支柱,本地球會班主亦可負起更大責任。除了在本地建立青訓中心外,本地球會亦可考慮投資更多於送往球員赴外國培訓的項目,積極拓展海外訓練網絡,協助提供更有質素的訓練予本地極具潛質的青少年。當然,讀者或會問,如此「善舉」,投資與收成不合正比,球會班主真的願意嗎?這就要看那些班主是否願意為港足出一分力,以及政府會不會給予誘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