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橋終告面世 城市合作可預示大灣區龍頭誰屬?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自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推出以來,灣區經濟龍頭一直未有公論,各城市亦正躍躍欲試、磨拳擦掌。一線城市當然期望透過大規模區域合作,鞏固地位,甚至統領整個灣區的未來發展;二線城市亦希望藉靠攏強大夥伴,加速經濟發展進程。
珠海市政府最近宣布興建伶仃洋通道,此舉除了間接實現港珠澳大橋的「雙Y」設計,接駁深圳珠海兩地,更為深圳將成為灣區龍頭的說法提供有力佐證。事實上,近年不少城市已經與深圳展開區域合作,顯示了後者在灣區經濟的領導實力與潛質;與此相比,香港實在相形見拙。若香港仍有意競逐龍頭之位,港府必須借鏡深圳的成功,認真審視不足之處。

新的大橋 新的盤算

珠海市政府於近日通過《珠海市幹線路網規劃》,提出在2035年前發展「六橫、十縱」的未來交通網絡格局;其中包括在遠期興建「伶仃洋通道」(或稱深珠通道),接駁深圳前海區與珠海唐家北,並橫跨珠江口,將成為與港珠澳大橋平行的另一條跨海大橋。

珠海未來六橫十縱的交通規劃格局,右上為擬建的伶仃洋通道(網絡圖片)

伶仃洋大橋原為港珠澳大橋的計劃前身,由香港合和集團胡應湘於1980年代與珠海市政府提出;原建議以該大橋連接香港及珠海,惟在粵港多次洽商後,決定在大橋東部一併連接澳門。其實,深圳當時亦希望參與發展,圖在大橋經濟中分一杯羹,遂主張在大橋西部增加往深圳方向的接駁點;不過,港方恐防大橋助長港深競爭,堅拒「雙Y方案」,最後成功促成「單Y」安排,成功將深圳拒諸門外。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背後其實涉及香港與深圳之間的角力。(視覺中國)

時移世易,建造大型跨海大橋已再不驚艷,深圳亦早已脫離國內二線城市之列。即使深圳錯失擠身港珠澳合作計劃之中,仍然能夠獨自開拓通往粵西的跨海大橋︰甫於中央落實港珠澳大橋計劃,深圳已提出興建深中通道,與中山市合作於港珠澳大橋北面,豎立往來珠三角東西的全新大橋,現預計於2024年落成;再加上剛落實的伶仃洋通道,深圳將與粵西地區緊密連接。

更重要的是,深圳再也不是剛剛崛起的後起之秀,而是政經實力足以招徠攀附的區域領袖。諸如東莞及惠州等灣區內的二線城市,在區域發展上愈發靠攏深圳;深圳地鐵目前正興建跨區支線,其中有兩條將延伸至東惠兩地,並銜接當地鐵路網絡;另外,廣東省甚至將新近建成的惠州平漳機場定位成深圳第二機場,用以加快推進深圳東部民航機場的發展。種種跡象均反映着深圳的領導實力強橫,足以主導鄰近次級城市的發展。

港深經濟實力相當 惟領導力分出高下

深圳建市接近四十年,迅速發展成為生產總值與香港旗鼓相當的經濟龍頭,當然殊不簡單,而且箇中關鍵亦難以簡單歸納;誠然,深圳的成功有賴於香港的協助與及國家的扶持;但更重要的是,深圳市政府具有足夠的領導力及發展野心,能適時把握機遇,展開恰當的規劃及部署,並且能按部就班地予以實行,才能成就「深圳速度」,且有望一佔大灣區龍頭位置。

2017年深圳生產總值(GDP)首次超越香港。(資料圖片)

反觀香港,港府卻向來在政策策劃與執行上拖泥帶水,更往往在長遠發展上停留於口號宣傳,鮮見務實執行,更遑論能為未來區域合作構想出切實可行的願景。觀乎目前港珠澳大橋的困境,足見港府從來沒有及早為區域發展、城市規劃、城市民生等方面好好作出準備,才招致大橋定位不清、城市承載力不足等令人側目的情況,所謂「橋頭堡經濟」,再一次變成空泛口號,浪費了區域基建所帶來的寶貴機遇之餘,更令港人對灣區合作反感。如此拙劣的領導能力,教人如何辯道香港具帶領灣區城市前進的實力。港府必須借鏡深圳於區域發展上的成功之處,痛定思痛,重拾領導力,方能具資格競逐灣區龍頭之位。

過去幾星期,大批內地團旅客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等車往東涌或市區。(張嘉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