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增小學主任位、校長加薪 未解業界結構問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早前有消息指,教育局有意落實中小學教師學位化,取消幾近徒具其名的「文憑教師」職級;繼此之後,前天(12月19日)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又確認,當局正研究該否提升小學校長與副校長的薪酬,並增加主任職位數目。姑勿論最終調整幅度若何,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向,蓋能提升士氣;然而,加薪固是美事,但要從根本處改善教育界的惡劣境況,還須增加人手。

小學教師人工不俗,卻非人人做得來。(資料圖片)

誠如「01觀點」所言,現時絕大多數教師均具大學學歷,「文憑教師」(CM)已是歷史遺物,在今日的實際環境中,只會造就同工不同酬,故絕對應該取消這個職系,將之一律變成學位教師。不過,在現行設計下,小學通常會讓薪金較CM高、屬學位教師系統的「助理小學學位教師」(APSM)負責行政及科目統籌工作,因此,一旦取消了文憑教師職系,應該增加屬中層主任職級的「小學學位教師」(PSM)數目,否則便會有新一輪的同工不同酬境況(即有些APSM須兼掌行政管理,有些則不用)。

教師薪級表。(教協網頁)

大概有鑑於此,教育局局長楊潤雄確認專責小組已向政府提交中期報告,探討增加中層主任職位的可行性;有傳媒報道指,以24班的小學為例,中層職位(包括副校長)會由現時的8人增至12人。若消息為真,當是務實的做法,值得肯定。不過,相較於中學,這個比例仍屬偏低。現時幾乎所有小學均已是全日制,教師工作與中學大同小異,故長遠而言,中層職位的比例應當繼續增加。

教師編制。(教協建議書;立法會文件)

話說回來,如果當局的新舉措是為了改善教育界的工作環境與氣氛,要做的是否僅止於此?眾所周知,中小學教師的工作量極高,每周工作逾60小時份屬等閒,結果要麼拖跨教師身體與精神,要麼教師「將貨就價」,降低教學質素,兩種情況皆不理想。

雖然自2017/18學年起,中小學的「班師比」已劃一增加0.1,但數字仍然偏低。現時小學班師比為1︰1.6,不熟教育界的讀者還會疑惑,應當如何看待這個數字?假如一間學校的班師比為1︰1,那麼該校的教師便整天均須待在課室,完全不能在辦工時間改簿、備課、籌劃課外活動、處理行政工作等;班師比是1︰1.6,意即教師有六成多時間需要授課,只有三成多辦工時間(即「空堂」)可以用來做前述工作。如此一來,不難理解教師超時工作的情況為何如此普遍。

當然,提升班師比會增加政府的恆常開支,相信這是政府一直「任由」教師壓力爆煲的原因。然而,香港的教育開支不過佔GDP 4%,低於較發達國家的4.8%,比瑞典的7%更是差距甚遠。能用錢解決得了的問題,是否真的是問題?這是政府推行教育改革時先要想通的問題。

【01觀點】教師不堪壓力選擇輕生 情緒素養教育可否防止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