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一推規管自資院校 惟高等教育仍欠發展藍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上周四(27日)向政府提交報告,提出13項建議,包括八大院校自資部門併入320章《專上學院條例》規管;表現未符條件的,將啟動取消註冊機制。報告書的建議將令自資專上院校公平競爭,調節市場發展,值得肯定。然而,私營高等教育的社會角色及發展策略這兩大議題,檢討小組沒有觸及,對於高等教育發展均非好事。

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本月27日向政府提交最終報告。(資料圖片)

自資課程亂象叢生,認受性不足,不少人歸咎於政府任由市場惡性競爭。檢討自資專上教育專責小組建議拉一把、推一掌,規管自資院校。

對自資院校拉一把和推一掌

拉一把,即是給八大院校的自資部門「除冕」,與其他院校平地較量。目前,八間資助大學旗下的院校,例如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香港城市大學專上學院等,由所屬法定大學的條例規管,享有更大自主度,包括課程不用定期評審,亦能分享大學設施和部分資源,引起其他自資院校抱怨。報告書建議八大校院自資部門須完全獨立,併入320章《專上學院條例》規管,甚至279章的非學士學位院校亦可能在此之列,可令自資院校的評審機制、管治規定等保持一致,有助公平競爭。

報告書同時對自資院校推一掌,建議政府確立取消註冊機制。專責小組認為,自資院校統一由320章規管後,當局應訂明取消註冊機制,包括教學能力差、收生人數持續遠低於目標等,院校或要停辦。近年適齡學童人數減少,專上院校卻林立,正好反映出市場邏輯仍然會帶來供求失衡的情況,任其發展的話可能會影響學生利益,例如院校因財困而停辦。政府訂出適合的取消註冊準則,有望令社會集中資源發展具水準的自資院校,避免供過於求。

然而,在拉一把和推一掌以外,報告書未能對應更根本、更宏觀的問題。自董建華年代起,香港政府致力發展高等教育產業,包括推動自資院校發展。惟十多年過去,正如報告書指出,社會仍然只視自資課程為後備方案,問題何在?

張炳良表示,八大成立的附屬學院,不應依靠大學的品牌來招生,而是依靠相關自資院校的教學質素。(資料圖片)

自資院校須改變定位

一個根本問題,在於政府沒有提供足夠資助學額,令能力較弱的學生一頭栽進自資課程,自資院校自然要接收成績欠佳的一群。最少在社會印象上,這對自資院校不是好事。政府應該肩負資助教育的責任,增加資助學士和副學位學額,與此同時將自資課程重新定位為追求高質教育或特定專業的選擇,而非「水泡」。

首先,當局應收緊自資課程的評審標準。目前不少自資課程予人寬進寬出的印象,例如副學士入學要求是文憑試五科合格,或修畢基礎文憑即可,不限成績平均績點(GPA);多數課程的畢業亦沒有特定成績要求,畢業率估計達八成以上。收緊入學或畢業要求,理論上會令院校的收生或畢業生人數減少,亦影響院校的利益,但若能提升口碑,對院校及學生均為好事。

再者,正如報告書指出,「部分院校可以成為提供多元學科的私立大學為目標,另一些則可定位為擅長特定課程範疇的專精院校」,如何方能做到?相對「大而全」的資助大學,自資院校應走「小而優」的特色路線。例如恒生管理學院以商科為主打,在短短八年間已經獲得社會認同,升格為私立大學,其發展策略值得當局分析,用以協助其他自資院校成長。可惜,報告書在這方面未能提供具體的理念和原則。

張炳良指,目前八大附屬自資院校的課程同時具有公、私兩種性質,如政府欲公私營並行發展,就應搞清楚公私混合的問題。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副學位問題缺藥方

在副學士學位問題上,報告書的建議更見乏力。不少學生和家長看重副學士課程,哪怕自資學費動輒十萬計,因為他們期望能銜接上資助學士課程。然而,現實是資助學位有限,較著重專業技能培訓的高級文憑是反而是可考慮的出路。對此,專責小組「希望院校、學生及家長多加重視高級文憑課程」,建議自資院校減少副學士學額等,卻沒有提出具體政策建議,難免流於空談。舉例說,政府近年提倡工業4.0,高級文憑若能推動人工智能、訊息工程等訓練,相信課程將更吸引,有助與副學士進一步區分開來。

不幸的是,報告書反而建議副學士課程延長修業期,以為更多學生可因此銜接升學,既無視學位供應的現實,亦忽略學費帶來的壓力。此種建議反映報告書思慮不周。而香港發展高等教育,最需要的正是理念清晰、有視野高度的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