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回顧】楊潤雄拒做「外遊局長」 學童壓力新局長看到嗎?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2018年,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已上任一年半,他能否脫離前局長長期民望低迷、加強市民信心,成為他上任後的一大挑戰,今年他的言論更多番成為大眾焦點,相信亦對其民望有一定打擊。在政策上,當局雖增撥資源改善重點改善教師的薪酬福利,但對學童的支援仍然不足,當局應決心改革制度積弊,提供以人為本的支援。

拒做「外遊局長」 本地議題表態成爭議

前任教育局局長吳克儉被諷為「外遊局長」,民望長期陷於谷底,加上經歷反國教及小三TSA後,大眾更迫切期望新局長能關注本地教育,改革積弊,現任局長楊潤雄的言行受眾人注視。雖然他自去年7月上任至今年3月只曾外訪兩次,但外遊次數並不足夠重建市民對當局的管治信心,今年其發言更多次引起爭議、屢成大眾焦點。

其中反嚮最大的要數楊潤雄在港台節目指「用廣東話學中文是否能夠長遠?」,又稱將來整個世界中文發展以普通話為主。另外,在更改歷史課本字眼上,他亦發言指「香港的主權一直以來都在國家(中國)手裏」,所以教科書不應說「主權移交」或者「收回主權」。而其子女讀國際學校而非主流地區學校,更到外國升學一事上,他又回應是「懶啲揀了個簡單方法」。

誠然,教育局局長有責任就不同議題作出回應,外界亦難免會將其立場及意見,延伸至將來的教育政策及方針,因此,官員必須謹言慎行,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明年當局將與業界討論通識科整體課程的檢討及作公眾諮詢,並由當局成立的檢討專責小組發表報告,相信將再引發爭議,當局應作全面及清楚的解釋,釋除公眾對其政策以內部立場先行的疑慮。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昨出席電台節目時提及,世界中文發展將以普通話為主,說法引起社會討論。(港台圖片)

增撥資源改善教師待遇 學童壓力仍待支援

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早前發表網誌,形容2018年是教育的「投資年」,於2018-19年整體教育經常性開支已增至846億元,佔總經常性開支接近21%,高踞首位。現屆政府投放更多資源予教育界,亦反映其重視本地人才的培育,值得肯定,問題在於經費是否用得其所、助教育作長遠規劃。

說到長遠投資,本年《施政報告》對教育界多年來爭取的訴求作出回應。例如以約15億助中小學教師全面學位化,又加強學校行政支援、研究提升小學校長薪酬,官校教職員亦受惠於法定產假延長至14星期及5天全薪侍產假等,改善了教師薪酬待遇,穩定教師團隊有助提高教學質素。當然,當局仍應繼續的工作,如設立幼師薪酬表、釐清教學助理的工作性質及進一步增加中小學「班師比」等。

雖然教師的工作環境得到改善,不過,中小學教育不應止於產業層面、單純財政上的改革,導致師生壓力過重的根源卻尚未得到正視,僵化的教育制度多年來為人詬病。現時學生追趕學業, 兒童快樂指數連續兩年下跌,調查指呈現抑鬱徵狀的學童較去年微升約4個百分點,甚至學童自殺的新聞不斷。當然,坊間「贏在起跑線」的風氣與家長催谷的管教方式亦是問題的重要成因,但其心態與主流制度亦不無關係。政府應提供足夠的支援,讓學校可據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尊重其的個別需要,自行選擇學習的方式,讓他們發展潛能及興趣。

目前部分政策仍未完善,如小學全日制下,課時分配未得到規管,本應用於多元學習的課時變成補課,導修課亦未全面落實,至於坊間討論多時的家課時間上限指引,當局更沒有為其進行研究。此外,對有特別困難的學生,政策往往反應遲緩,未跟上其需求。政府雖設委員會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史科,但必修中史政策推行過急,令教師須自行為學生設計課程。在SEN學生的融合教育支援方面,雖然政府將每年額外撥款8億元,並提高教育心理學家與學校比例和在公營普通學校開設校本言語治療師職位,但有關的人手比例調整需時,至今仍未達標,教育界亦多次提出增加幼稚園及小學的社工人手比例,當局應盡快落實有關政策,確保學生健康成長。

制度的積弊存在已久,教育政策應以學生為本,展望將來,政府應多聆聽學生的需要,為推動多元化學習展示決心,提供更全面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