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規劃早藏「後着」 借前海機遇建新CBD蓄勢待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洪水橋新發展區即將上馬,其規劃暗藏玄機。規劃署前署長凌嘉勤最近透露,區內洪水橋鐵路車站前所預留的地皮,原意不僅用作「站前廣場」,更可用作興建一條連接深圳前海的跨境鐵路;他更建議政府可適時探討,將洪水橋打造成新界全新的商業核心區 (CBD)。這建議值得支持,畢竟社會早已「受夠」居職分離的城市布局,於新界建設全新商業樞紐刻不容緩。既然規劃上早有預備,又適逢國家推出粵港澳大灣區合作框架,政府何不認真思考有關建議,為新界地區注入經濟動力,徹底根治「睡房社區」的問題?

現為理大社會創新設計院總監的凌嘉勤,在任職規劃署署長時曾參與洪水橋規劃。雖說該區現定位為區域經濟及文娛樞紐,他指出其在規劃上具有極大彈性,讓實際發展隨未來經濟而變化;當時他亦堅持在站前廣場地底留下一定空間,讓未來加建區域鐵路站,用以連接深圳前海商貿區,為該區發展留下對外「窗口」。

洪水橋新發展區料最快於2024年便可有首批居民入伙。(資料圖片)

事實上,洪水橋在規劃定位上與深圳關係深不可分。早於1999年,政府於《新界西北規劃及發展研究:洪水橋發展建議》中,建議將洪水橋發展成「門廊」,以配合中港經濟互動;其後政府在2007年完成《香港2030》,指出洪水橋新發展區的發展潛力,正在於其鄰近屯門、天水圍及元朗等新市鎮,與及深圳前海地區的地理優勢,有助發展成區域中心及策略性就業樞紐。

其實,港府早將發展跨境運輸納入議程,以連接新界西北與深圳西。在政府所公布《鐵路發展策略2000》中,早已建議興建后海灣線連接港深兩城的西部地區;及後在修訂《策略2000》時,更正式提出港深西部快速軌道的概念方案,其中一條支線正是連接洪水橋與前海地區。不過,政府在推出《鐵路發展策略2014》時,指因興建海底鐵路涉複雜技術限制,加上經濟效益有待驗證,須視乎前海未來發展情況,宣布擱置。

然而,前海發展蓬勃,重新探討跨境鐵路、與及檢視洪水橋未來定位可謂順理成章。誠然,前海發展一直被外界「睇淡」,甚至有論者抱有敵對態度,認為香港競爭力有機會因而被削弱;然而時隔多年,經深圳政府着力支持下,前海商貿區已迅速成立市內第二大商業樞紐,目前註冊資本已高達9,000億元,企業數目達170,000家,當中亦有近9,000間為註冊港企,諸如恆生銀行般的巨企亦在此落戶,並將其珠三角業務重點轉移該區;林鄭月娥亦在其首份施政報告中,多次提及前海發展的機遇及建議對應政策,可見現屆政府亦認同前海發展的優勢。

前海有大量香港元素,地標商城以香港地名劃區。(吳鍾坤攝)

正因前海的成功,加上大灣區合作框架的機遇,現時提出借發展跨境鐵路發展新界CBD,絕非空中樓閣。畢竟,前海實力今非昔比,不但有助提供大量經濟及就業機會,更有助帶動本地的經貿活動發展,並為企業進駐新界地段打下強心針。港府不妨可將眼光放得更高,將洪水橋定位成在中環、甚至未來東大嶼以外的全新商業帶,創造香港北部的經濟核心,從而為新界居民原區就業提供穩健基礎。

「01觀點」一直倡議香港須在傳統商業中心外另設經濟樞紐,全因過往城市發展過份依賴港島、九龍等中心區位,經濟活動未能分散至新界地區,新界市民被迫跨區就業,不但廢時失事、勞民傷財,更引伸嚴重、且頻繁的交通問題;相信公眾早已厭倦屯門公路每天塞車、西鐵線長期爆滿等交通惡況;只有新界發展全新CBD,注入經濟動力,方能打破香港居職分離的困局。

香港的中心區迄今仍局限在港島的金鐘丶中環一帶。(資料圖片/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