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鬥爭退潮 惟須提防「港獨」借殼上市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回想香港經歷了「佔中」和警民衝突的那些年,社會氣氛劍拔弩張;而近年隨着梁振英下台,林鄭月娥接棒,政治鬥爭已較少成為鎂光燈焦點。但香港的社會矛盾並未消失,不少政治投機份子仍藉着中港矛盾情緒謀求政治利益,政府應該在制度上清楚交代其未來人口規劃,及如何相應地增加民生資源投放,以釋除市民疑慮,才能從根本治理「港獨」的溫床。

市民厭倦政治鬥爭 各方遏制「港獨」聲音
 
近年不少市民對無日無之的政治鬥爭感到疲倦,今年元旦遊行就只有寥寥數千人參加,數字創下2010年新低。去年亦有傳媒描繪一群自雨傘運動後,愈來愈抗拒新聞的民主支持者,有人憶述以前只要一有新聞、一見到梁振英「講嘢」,就會有好多情緒,會想「寫嘢」、搞網上聯署,但後來發覺自己的人生永遠被政權牽着鼻子走,感到情緒疲勞,慢慢選擇外遊散心,也學會不再對新聞太認真,讀讀標題就算。
 
這可能是近年不少香港人的寫照。另一方面,在各方極力遏制下,「港獨」的聲音也漸漸平息,包括特首由鼓吹衝突、縱容鬥爭的梁振英換作林鄭月娥,同時政府也以誓詞中言語和行為不當為由,褫奪多名親本土派的立法會議員議席。
 
雖然最激進的本土派已成明日黃花。不過,從某程度上說,過去這些被政府集中火力打撃的本土派意見領袖,往往也是立場最堅定、旗幟最鮮明者,他們或者高呼「港獨」、或者拒絕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效忠,各自以其形象尋求支持者,但政府要打撃他們卻也相對容易。

DQ風波後,的確有更多大學生對傳統參與政治的形式失去信心和希望。(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政治投機份子利用「港獨」餘溫借屍還魂 根治須從制度入手
 
但是,近年這些人的市場卻慢慢轉移到一批政治投機份子身上,這趨勢值得我們留意及警惕。這些政治投機份子一方面為了保留權位,會刻意迎合政府對於議員言行底線的要求,不會高呼「港獨」,也不會在誓詞上做手腳,不過他們主張的政見卻往往宣揚種族歧視、鼓吹民粹,同樣會加深社會撕裂、激化中港矛盾。例如新民主同盟的范國威就以「務實本土」來包裝自己,但其政見則處處尋求以勇武以外的方式讓本土派借屍還魂。
 
其昔日民主黨黨友李永達早已經指出范氏為了利益,無視原則。例如2010年通過超級區議會選舉制,范國威批評民主黨所支持的方案「賣港」;到2016年,范國威有意參選超區,被問起往事時卻說「寸土必爭」,還稱超區對民主運動有進步。這類「新本土派」真正在乎的,似乎不過是自己的權位,他們希望收割本土派遺留下來的市場,卻不顧這些意見會否損害香港的長遠利益。
 
對政府來說,如果要深化去除「港獨」的工作,面對這種新的局面,不能只是粗暴地褫奪某部分議員的議席,而應該實質推出政策,徹底去除滋生「港獨」言論的社會溫床,才是治本之道。舉例來說,政府應該就香港的人口政策提出整體規劃及檢討,例如單程證制度,並針對香港未來人口趨勢,清楚向社會交代政府會如何在醫療、社會福利、勞工及教育等各方面關乎民生根本利益的政策範疇,相應地作出資源投放,釋市民疑慮,才能在制度上根治「港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