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果斷」撥二百億購社福物業 仍欠充分理據以釋公眾疑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本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政府提出將撥款200億元,於私人市場購買約60個物業作社福設施之用,隨即惹來熱議,既有意見指此舉能解社福用地荒,亦有論者質疑計劃的必要性。特別當政府坐擁不少空置官地,社會更加質疑政府另購物業的動機。然而本港發展用地短缺,於私人市場「置業」始終是完善社福配套的可靠途徑之一,惟政府必須證立箇中的需要,方能服眾。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目前地區社區服務需求殷切,政府將撥款200億元購買60個物業,作發展如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和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等社福設施之用,估計有近8.6萬人受惠。據悉,政府目標購買1,000至5,000平方呎不等的商場和商業單位,並希望於三年內完成置業,惟未有透露更多細節,如選址、交通,人口需要等等。

購置社福設施:政府會撥款200億元,購置60個物業,以供設立超過130項社福設施,包括日間幼兒中心、長者鄰舍中心、到校學前康復服務等,預計約8.6萬人受惠。(香港01製圖)

坊間對社福置業的動議可謂好壞參半。有意見認為政府「破格」引入私人市場置業,可解決社福界的迫切需要,畢竟社福設施短缺,本港發展又囿於土地問題,特別在市區地段,實在難以另闢空間發展,購買私人物業紓困確為務實方案。再者,一如政府所稱,與政府撥地規劃、「由零開始」相比,直接購買私人物業將更為快捷省時,以回應目前社會的急切需要。

不過,不少論者質疑政府有意為物業市場「托市」、甚至有官商勾結之嫌。時下物業市場熾熱,固然惹人質疑動用百億置業的合理性。即使政府以九十年代亦曾斥資25億元公帑購置86個私人物業發展社福作辯解,但仍說不通為何現須以八倍價錢購入更少單位。

再者,即使政府稱會分階段「入市」,以防對私人市場造成重大影響,惟200億之數絕非微不足道,據美聯物業綜合土地註冊的數據,去年的商廈及鋪位交投數目僅為810億元,可見政府置業或造成重大影響;再者,政府「入市」消息定必刺激市場,頓造成商舖價格、甚至租金上升,不少租用私人商舖的機構,如非牟利團體、幼稚園等,其營運壓力必然增加。

《財政預算案》宣布,擬擲200億元購物業增設社福設施,有社福界人士憂慮造成托市。(張浩維攝)

更重要的是,政府擁有大量的閒置官地,在未有悉數盡用之前,的確沒有理由貿然斥巨額公帑置業。近年,政府頻頻被發現未有好好利用所擁官地,任其空置,當中包括不少具良好配套的空置校舍。2015年,審計署就曾直斥港府有超過200間空置校舍未有善用,雖然政府其後加快檢視有關校舍的使用,並將其視為可作長遠/短期用途的地段,陸續開放供團體申請使用,惟至去年尾仍沒有任何一宗成功批地的個案,可見官僚辦事效率未如理想。

既然有地未用,政府理應先善用空置官地作社福設施,才能考慮其他增加社福設施的選項。除了加快審批程序以外,政府亦可考慮在現時中央調配機制中,主動預留各區一定數量的空置校舍作社福用途。而在長遠上,政府亦應仔細規劃未來新發展區中社福用地的比例,以免重蹈社福設施不足的覆轍。

全港有逾180幅空置校舍用地,圖為觀塘道前聖約瑟英文中學,教育局早前宣布用地用作重置小學。(資料圖片)

誠然,即使地盡其用,不排除仍未能滿足社會對社福設施的需求,於私人市場置業或許是必要之惡。歸根究柢,今天社福機構欠缺地方運作,源於政府當年未有考慮房委會商舖對社福機構的重要性,便貿然出售大量公屋商場。現在領展資產總值早已翻了幾個倍,全數回購公屋商場簡直是天方夜譚。由此看來,斥資200億購入私人物業供社福發展之用,或許可算是一種相對理性的補償。但無論如何,政府必須到「走投無路」,方能出此下策,而且更須致力提升購買物業過程的透明度,清楚向公眾闡明有關理據,以釋除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