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人手、准直接收症 解物理治療師困境 分擔醫護壓力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地醫護工作量沉重,各項輔助醫療人員可以發揮更大效能,減輕醫護壓力,物理治療師是其中之一。若能增添人手,並免卻轉介過程,相信能為他們充權,並分擔醫護職務。然而,目前物理治療在香港發展頻頻觸礁,政府應多方面檢討物理治療領域的發展。

人手短缺離職率高

過去對於物理治療給人的印象,局限於診斷、管理和預防運動障礙、使病人修復損傷、減少僵硬和疼痛、增加活動能力並改善生活質素。然而實際上,物理治療在維護健康層面的作用遠大於此。物理治療並不局限於骨科創傷,同時亦適用於早產嬰兒、中風康復者,腦或脊髓損傷的人、以及患有帕金遜症、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等,足見物理治療在維護公共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根據2017年政府發表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預計香港至2030年將欠缺933名物理治療師,是13個法定註冊醫療專業中,人手短缺排名最高的領域。而由於社福機構內能夠得到鍛鍊的機會,所能見到的疑難雜症,和晉升前景都不如在公營醫療系統多,所以即便社福機構的起薪點較醫管局稍高,人手不足問題仍更為嚴重。《大學線》去年曾訪問伸手助人協會,該會轄下共有六所護老院及老人之家,服務約718名長者,卻只有一位全職一級物理治療師。而協會位於樂富邨的護老院有75位長者入住,但現時協會每四小時只能為12至15位長者提供物理治療服務。

不僅社福機構如此,公營醫療系統的情況也強差人意。有現職物理治療師稱,在英國、美國、澳洲和新加坡的公營機構門診部,治療師每小時可一對一服務2至3位病人,反觀現時香港大多公立醫院門診,每名治療師每小時需要一對一服務6至8位病人,甚至更多。

相關專業醫護人員的匱乏更衍生了輪候過長的問題。公院的物理治療一般例行輪候時間中位數,長達18星期,即超過4個月。根據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收集的1,700份公眾回應調查,八成受訪者認為目前公營物理治療輪候時間過長,大多需要一至三個月,僅14%受訪者可在一周內獲得轉介,可見人手短缺一方面會影響患者得到服務的質量,另一方面也會對物理治療師造成莫大的工作壓力。

為了紓緩社福界物理治療師人手短缺的問題,由2012年1月起,社會福利署聯同理工大學推行了一項培訓資助計劃。該計劃向非政府機構提供撥款,為獲有關機構錄取的學生提供學費資助。受資助的學生完成兩年制的自資物理治療學碩士課程後,必須於有關的非政府機構工作最少兩年。面對人手短缺,政府亦同時增加了物理治療課程的學額。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物理治療師學額由2005至2009年度的60個,增加到2009至2012年度的70個,再到2012至2016年度的110個,再到現時一年130個。

這些舉動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解決人手短缺的問題,但難以從根源上解決人手欠缺的困境,因為再多的人手補充也敵不過行業失去吸引力。2017至18年度物理治療師的流失率高達7.6%,遠高於新增人手的3%,為是5年來最高。另外,根據2017至18年度數據,醫管局有51名擁有少於10年年資的物理治療師離職,較2015至16年度的27人增加89%,年青物理治療師的流失數量也較以往增加。

物理治療師流失率去年創新高 成專職醫療部門之冠

面對如此高的人才流失率,政府應反思行業內的結構問題。比如一些從海外回流的物理治療師,只能按照畢業起薪計算薪酬,對他們的經驗和能力是否足夠尊重。又比如現時醫管局內部以每年每名物理治療師處理4,800病人,作招聘指標,較十年前約為每年3,500人,大幅增加了37%,讓不少物理治療師壓力爆煲。相對一味的增加人手,政府更要解決問題留住人手,以免物理治療成為將來另一個醫療系統的壓力爆煲點。

轉介制度需反思

香港物理治療領域另一個備受爭議點的便是轉介制度。目前,物理治療的診治模式可粗略分為「直接就診模式」和「轉介模式」。其中歐美國家普遍採用「直接就診模式」, 即病人可以不經過任何醫療專業人員的轉介,直接前往其所熟悉信賴的醫療單位或醫療人員尋求專業的諮詢和服務。 香港目前採用獨立轉介模式。按《註冊物理治療師專業守則》,一般而言,接受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者,必須先由香港註冊西醫、牙醫、或獸醫轉介。

相對於直接就診,轉介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利於病患選擇最適切的服務機構,並有機會消耗更多的醫療資源。經公立醫院及其診所和門診醫生轉介的病人,大都只可留於公立醫療的服務範圍內,因而令私營服務未能普及。直接就診制度,可以方便病人選擇公立或者私立的物理治療服務,以及更有效率地需求到相關治療。這不但有利於政府減輕龐大的醫療開支和補貼,還可以讓病人有更多更合適的選擇。

1957年,內布拉斯加州成為美國首個容許直接就診的州分,迄今不少州份均已跟隨。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長彭耀宗在接受報章訪問是表示,容許免轉介接受公營和私營物理治療的國家,分別有超過30個和80個。既然這個制度恆之有效,香港有甚麼理由拒絕推行?

總結來說,物理治療作為越來越重要的醫療其中一環,目前所存在的種種問題有待政府積極反思解決。目前物理治療行業所反映出來的人手缺失、輪候時間長,實際上不能僅靠增加培訓學額解決,背後隱藏政府「跑數」指標、起薪合理與否等體制問題。此外,轉介制度相對來說消耗了更多的資源,降低了效率。如能容許病人直接求診,將能加快治療效率,減少求醫過程,減輕醫療系統負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