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安老、鼓勵生育做不到 納米樓可以休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行政會議成員、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近日接受媒體訪問,直言時下成風的納米樓難以應付安老需要。納米樓空間狹小,令家庭分拆,長者自然欠缺親人支援;納米樓更延禍兩三代,其面積狹小,也令人放棄生育,打擊未來的人口增長。納米樓環境惡劣,更令人口問題更為嚴峻,實為本港房屋史上的一大污點,政府應盡快為之劃上句號。

近年納米樓成風,據政府數字顯示,面積低於20平方米(即215平方呎)的納米單位落成量由2015年的79個,大幅增加至2017年的691個,甚為驚人。當中部分單位面積更加低見100餘平方呎,而且「奇則」盡出,樓面設計極不適合居住用途,更遑論符合住戶的安老需要。誠如林正財所言,「廁所也改裝不到,談何居家安老?」。

納米樓面積有限,會促使家庭分戶,導致子女無法與父母同住,獨居長者也隨之增加。以2016年家庭住戶面積中位數161平方呎來說,200呎或以下的納米樓單位明顯難以容納兩個或以上的家庭成員,即或有父母及子女勉強同住,居住環境只會極其惡劣,更遑論子女一代或育有子嗣,故跨代同堂根本難以實現,讓長者於子女家居家安老只是不切實際;就算換作是子女購置納米單位予雙親安老,再僱用外傭打理其起居需要,納米斗室始終難以容下多人。

60年代買樓相對容易,而近年則興起「納米樓、豪宅價」,百多呎單位隨時要逾300萬元入場費,令不少年輕人感到買樓無望。(資料圖片)

坊間或有人相信,購買納米樓僅為踏上置業階梯的首步,住戶日後仍可隨物業升值,按家庭需要於私人市場中換樓,認為住戶絕不會於納米樓中「住過世」。誠然,納米單位定價相對較低,收入有限的市民以之為上車首選,而且近年樓市失控,納米單位價值也水漲船高。但不得不說,以上假設都只建基於樓市迷思,而置業始終非為短期之事,無人能擔保市況能長期向好,一旦樓市逆轉,納米樓業主或成最大輸家,住戶就算毋須賣樓解困,也須在蝸居度過一段頗長的日子。近年樓市波譎雲詭,去年樓價回落時更有負資產個案重現本港,換樓客的如意算盤似乎不乏變數。

納米樓既未能讓上一代頤養天年,亦不見有助育養下一代。香港人口急速老化,政府估計於2041年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年屆65歲,而勞動人口亦會降至49.5%,並且每名長者將須由1.8名適齡工作人士撫養,可見人口老化挑戰之大;然而,香港的人口增長緩慢,本地出生率過去一直維持低下,2017年的粗出生率更只有7.7%,接近歷史最低位的7%,預計未來將維持低位;而即使包括爭議不斷的新移民數字,未來的人口增長率僅為0.6%。假如政府要維持未來本港的競爭力,設法提升生育率乃應有之策。

如何鼓勵人民生育,是不少現代化國家和地區,都相當頭痛的問題。(資料圖片)

本港生育率低迷,不同社經因素,如人均收入升幅落後通脹、工時過長、缺乏家庭友善政策等均有所影響,但要數最為關鍵的,必為居住問題。香港住屋成本昂貴且空間狹小,本就不利生育。當夫婦二人生活於納米單位已見困難時,實在難有意欲育養小孩;再者,礙於居住空間有限,納米樓家庭一樣難以聘請外傭照顧兒女,這對不少夫婦均為在職人士的家庭來說,更為致命,他們甚或須依賴年長父母代為託兒,結果長者安老不成,更須要擔當照顧者的責任。

納米樓損害家庭的安老及育兒的功能,其害甚深。更甚者,當納米樓家庭既未能親手照顧雙親,同時亦未能育有下一代照顧自己,住戶本身也會被塑造成新一批的獨居老人,從而加重對社區安老服務的需求,故政府必須根治納米樓歪風,阻止劣質居住環境二次「製造」獨居長者。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勞動人口將會愈來愈少。(資料圖片)

納米樓不宜居住,人所共知,早前長實集團執行董事趙國雄開腔批評,指面積只有200多呎的納米單位面積太細,實不適合居住。然而,政府卻一直未有意干預,只稱市場具明顯需求,僅呼籲買家加倍小心。現在身為行會成員的林正財公開批評納米單位,會否意味政府將着手規管,仍為未知之數。

不過,納米樓問題卻充分顯示住居空間如何影響退休安老、人口老化、甚至城市未來發展等問題,政府應摒棄「房屋歸房屋、人口歸人口」的割裂政策思維,在制定未來房策時應充分考慮社會未來各方面的發展需要。如要建設一個舒適、予人尊嚴和家庭友善的居住環境,政府絕對須從速設立適足居住面積,從而杜絕納米樓蔓延;特別當經過土地大辯論後,未來本港應不乏土地發展,政府應再沒藉口讓發展商繼續將貨就價。政府應從速制定未來土地及房屋發展的時間表,隨未來房屋供應逐漸到位時,按部就班地設立適足居住面積標準,讓市民能以合理成本居住於適切的住屋環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