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積金問題婦孺皆知 積金局恍如平行時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暑假開始,市民除了繼續抗爭,也有一批應屆畢業生正式投入職場,他們自然也會成為強積金計劃的成員,除了被強迫供款之外,誠如David Webb所言,市民更會被強迫支付高額的行政費用。積金局主席黃友嘉最近撰寫網誌,指最新數據顯示全港整體帳戶數目已趨近一千萬個。
強積金制度倒行逆施,禍及全港,早應徹底取消整個制度,改以政府公積金計劃取而代之。我們一再言之諄諄,若政府仍聽之藐藐,最後大批市民退休後終會發現強積金根本難以支應基本生活需要,屆時若然發生前中央政策組預料的「老人佔中」,再爆管治危機,也只會是「最低消費」。

強積金長期被詬病回報不佳,但黃友嘉卻彷彿活在平行時空,在網誌沾沾自喜地說計劃成員平均累積的強積金與十年前相較升幅達190%。我們不妨翻查積金局自己公布的最新2018年統計報告,截至2017年12月,強積金平均累算權益款額最高的組別,是45至49歲的男性計劃成員,但也不過區區30萬元。黃友嘉只說有5萬個強積金帳戶累積逾100萬元,卻忽略2019年全港勞動人口已有將近400萬人。換言之,只有大約1%打工仔的強積金有超過100萬元,這樣的業績到底有甚麼好值得拿來誇耀的?
 
更何況,以今天香港的生活水平,想以100萬元達致安穩的退休生活,也近乎是天方夜譚。當然,強積金的累算權益不足以退休,積金局通常會用一句話四兩撥千斤,即強積金制度只是退休支柱之一,市民不應該完全依賴之。但此種說法實質上只是為自己開脫和卸責的無恥語言偽術。

David Webb指責強積金收取過高的基金管理費,呼籲取消強積金制度。(資料圖片)

要知道,以世界銀行提出的退休保障方案「五條支柱」來說,由政府「包底」的有零支柱(給予貧困長者最低入息的社會保障制度)和第一支柱(政府對合資格者給予公共退休保障金),具體政策包括綜援、生果金和長者生活津貼。上述政策「01觀點」早已多番撰文指出,並不足以支應香港的生活,其中無任何資格門檻的生果金更是遲至70歲才開始發放予長者,港府並一再拒絕提供全民退休保障,導致最根本的兩條支柱已是千瘡百孔。
 
至於第二和第三支柱則是相對彈性的自願性儲蓄制度,以及非正式支援,例如家人朋友的財務資助,在一般情況下並不會視為「退休保障」。於是香港人的退休保障,實際上十分依賴強制性職業或個人退休保障計劃的第二支柱,其精神即是黃友嘉所謂「透過定期供款建立財政紀律」來創造退休儲備。
 
在政府不斷鼓吹「自力更生」價值之下的香港,將第二支柱放得特別大,並不一定有問題,只要該支柱能夠發揮作用。惟早前David Webb已撰文質疑,指付予強積金公司的費用,為個人投資盈富基金的10倍,預料每個強積金戶口高達三分之一回報會被基金經理以管理費形式收取。我們不得不問,究竟積金局是希望幫助打工仔創造退休儲備,還是肥上瘦下,只用以夯實基金公司的收入?
 
據《彭博》報道,滙豐作為香港最大的強積金管理人,滙豐銀行的恒生指數追蹤基金擁有355億港元(45億美元)的資產,是眾多強積金基金中最大的一個,其表現在過去十年落後於恒生指數約25%。強積金費用收得貴,表現又差,然後又叫全港打工仔強迫支付高額費用,完全違背婦孺皆知的常理。政府一拖再拖,對問題熟視無睹,計時炸彈已然埋下,至於何時引爆,只望政府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