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激化令人憂心 設獨立調查委員會乃眾望所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修例風波越演越烈,近日有學者研究發現,示威者似乎對激進抗爭手法愈見接受,實教人擔心事態發展。究其根本,政府一直未有積極回應示威者的主要訴求,是抗爭激化的原因之一;社會上早有不同聲音一致指出,政府盡早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全面追查衝突真相,為緩和事態的不二之舉,惟始終未見政府踏出首步。作為監察政府工作的主要角色,一眾立法會議員理應督促政府從善如流,惟不少建制派議員強詞奪理,盲目反對設獨立調查委員會,實教人難以接受。

示威者漸接受激進抗爭

武力抗爭絕非社會樂見,但社會運動激化卻漸成趨勢。學者李立峯連同多名同儕,近日多次調查示威者對抗爭手法的觀感,發現市民對激進行動的接受程度為「前所未有地高」。據其研究發現,在七一遊行1,169名受訪者中,有40.5%認同激進示威手段的力量。須注意的是,這群受訪者均為和平遊行的參加者,理論上可視作典型溫和的示威人士,但竟有近四成人士認為激進行動的作用。儘管也有過半數受訪者認為激進行為會教社會反感,但觀乎發展趨勢,始終可料示威者已漸對激進行為「改觀」。

七一遊行隊伍。(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探其箇中原因,經過連場的大型示威、甚至激烈衝突後,政府始終無意切實回應示威者的主要訴求,教人產生錯誤觀感,以為只有更激進的手段才可產生改變。抗爭情緒激化教人憂心,要阻止這種悲觀情緒蔓延,政府除了正視社會訴求外別無他法,而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更是廣泛獲得各界認同之途。如終審法院前任首席法官李國能早前罕有地開腔,指由法官領導的獨立調查委員會既能有效探明連場衝突的真相,調查期間更可讓社會療癒撕裂、休養生息。就此,政府不能再無動於衷。

倡成立委員會的各界舉隅

6月27日

勞福局前局長蕭偉強、運房局前副局長邱誠武等8名前官員

7月5日

大律師公會

7月9日

終審法院前任首席法官李國能

7月15日

運房局前局長張炳良

7月19日

中大前校長沈祖堯、港大微生物學家袁國勇等35人;

社聯及中學校長會等跨界別人士;

湯漢樞機及蘇成溢牧師

建制派不應再砌詞反對

立法會議員作為民意代表及政府監督者,須負起責任,促請林鄭及早順應民意,別讓事態發展至無可挽救的地步。但觀乎一眾建制議員的言論,他們顯然沒有幫助修補社會撕裂的意欲。縱然部分人亦承認有必要設立調查委員會,但不少議員卻強詞奪理,堅持反對設立調查委員會,教人大惑不解。舉例說,民建聯及工聯會的立法會議員訴諸現有投訴、執法機制,認為無須另設單位進行調查。但正如「01觀點」多次指出,單靠監警會調查成效有限,既未能全面、甚至客觀調查警方的行事決定,更無法調查示威者,實未能取代獨立調查委員會的功能;相反,成立委員會可以是三步走的第一步(第二、三步為暫緩檢控及展開對話),幫助社會復和。

監警會7月2日宣布,專責委員會將調查6月9日起連串警民衝突及行動。(盧翊銘攝)

另外,建制派議員亦批評獨立調查委會員會將產生針對警方的印象,對近期受壓過大、士氣低落的警隊並不公平。工聯會的陸頌雄甚至直言不應打擊執法權威,指如在612當日的確有示威者採取暴力行為,警察有理由執法驅散。然而,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旨在調查衝突事件,能夠不偏不倚地調查涉事各方,針對警方之說無疑子虛烏有。再者,陸頌雄的說法有如未審先判,而這正是為何政府須設立委員會還原真相的原因:社會絕不可先入主地假設警民任何一方犯錯。只有探明衝突當日的真相,方能還清白者公道,並可公正地追究責任。若警方最終被證有所犯錯,那更須從速改革,以防止執法團隊一錯再錯。

除此之外,議員謝偉銓認為獨立調查委員會過於針對追究責任問題,未能探討近年示威的成因,屬未夠積極與前贍,故反建議政府可成立「檢討委員會」,從政治角度探究政府的管治架構及與市民溝通方法等問題。謝偉銓其言並非無理,探究社會深層次矛盾成因固然有其必要,但不代表查找衝突真相並不重要。須知道警隊執法有過火之嫌,正是觸發過去連場激烈衝突的導火線之一。如政府仍棄之不提,市民怒火只會不斷燃燒。若要徹底檢討種種問題,同時設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與檢討委員會,又有何不可?

立法會議員謝偉銓。

示威者每逢周末上街遊行,部分示威更演變成衝突,這已是社會不能再冒的風險,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刻不容緩。建制議員必須盡早認清事態嚴重,履行其監察政府的職能。前車可鑑,2016年旺角騷亂後,建制派已反對政府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後來官民關係進一步撕裂,為近期的抗爭激化埋下伏線。當七一遊行中竟然多達四成和平示威者認同抗爭升級,難道建制派議員還要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