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外傭低薪成了必要之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一邊廂,外傭關注組織、本地左翼政黨等關注外傭待遇問題,甚至有人提倡增加最低工資及津貼;另邊廂,香港人的生活指數已經相當高,不少人深信貿然提高外傭工資,只會令僱主不勝負荷,無法再聘用外傭。
兩邊看來都有一定道理,這個矛盾該如何理解和化解?

外傭每月的最低工資及膳食津貼只有4,520元及1,075元,若以每天工作10小時計算,時薪僅得14元。然而,很多人也反對提高工資及津貼,原因主要有四個:

一、僱主為外傭提供住宿及伙食,換言之工資不能反映他們的實際所得;
二、外傭在原居國例如菲律賓和印尼的人工只會更低,香港僱主提供的工資已對他們有利;
三、外傭低薪受聘是「你情我願」,若然他們認為工資不合理,可以選擇不來香港;
四、若然提高外傭工資及津貼,只會令僱主不勝負荷,最終不再聘請外僱

針對第一點,其實「包食包住」是一體兩面。一方面社會可以說,為外傭省下了基本生活開支;但另一方面這也因為外傭工作有實際需要,無法避免地要全天候待在僱主家中。更重要的是,「包食包住」不但代表外傭的生活及工作基本上難以分割,好像沒有工餘時間般,寄宿在僱主的家中更意味外傭要離鄉別井,失去家庭生活。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成本,容易為人忽略。全盤考慮代價後,不難發現「包食包住」其實不代表外傭獲益良多。

在香港,聘請外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釋放家庭中的勞動人口,讓他們就業及賺取金錢。若沒有了外傭打理家頭細務,他們或許要親力親為,家庭就少了一份經濟收入來源。以香港人工中位數1.8萬元來說,外傭間接為家庭帶來的收入,遠比聘請成本高得多,但他們的勞動回報卻一直被壓低。故此,雖說外傭在原居國的工資更低,但仍不改他們在香港被剝削的本質。

結構不平等 發展中國家遭剝削

出現這種奇怪現象,可謂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結果。當前各國出現分工效應,例如發展中國家的工資及租金較低,所以成為不少大企業的生產線,而科研發展或較高端的產業則仍然由發達國家掌握。從這個角度看,菲律賓和印尼的勞動人口輸出到香港成為外傭,其實也是一種分工效應。但是這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分工差異,表面上有利推動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際上也令這種不平衡結構更為牢不可破,形成一種跨國界的發展不公。由此亦可推論,所謂的「你情我願」並不是真的「你情我願」,而是在結構不平等下外傭被逼接受剝削的結果。

若要大幅提高外傭工資,令他們的所得及付出的比例趨向合理,毋庸置疑會令僱主百上加斤。因此單單倡議加薪,很可能治標不治本,未能從根本結構解決問題。歸根究柢,在資本主義邏輯下,香港人投放不少時間在工作之上以盡量賺取金錢,連休息的時間也不足夠,照顧家庭的工作只得假借外傭之手。而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的是增加公共開支,讓那些經濟能力有限但有切實需要的家庭,可以享用政府的託兒、養老等社會福利。在這大前提下,即使政府提高外傭的最低工資及津貼,受影響的主要是有經濟能力的僱主。

正如工黨曾經形容,香港目前的照顧體系政策乃以剝削為本,外傭工薪低的現象確實存在,問題只是應該怎樣妥善解決。全盤檢討政策及在平衡僱主需要下改善外傭質素,政府實應當仁不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