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起「和理非」腰脊 齊為社會消戾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6月16日,香港人冒着炎熱汗流夾背走上街頭,反對政府以粗暴手法推動《逃犯條例》,主辦方統計人數多達200萬。遊行和平有序,再一次展現了港人多年以來受人稱頌的理性抗爭方式與良好的公民質素。然而不及兩個月,香港示威浪潮不斷,暴力衝突持續上演,彷彿走向「無政府」狀態。如此充滿戾氣的社會,恐怕非崇尚「和理非」的港人想見樂見。令人扼腕嘆息的是,為何當社會陷入暴力漩渦,本為社會絕對主流的「和理非」卻儼然失去了話語權?
社會撕裂,大家都輸。《香港01》珍惜香港社會的「和理非」精神,深信當社會前行方向迷失之時,這種精神是支撐香港價值的脊樑。對於政府在《逃犯條例》修訂過程中種種問題和不負責任的言論,我們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直白不諱地是其是非其非,但此起彼伏的街頭衝突已日漸背離運動原意。我們堅決向暴力說不,在這個關鍵時刻,我們更要呼喚百萬計的「和理非」港人有所承擔,不是有如看客般坐視社會在激進行為的碰撞下滑向崩潰邊緣,更不是放任一小部分激進示威者胡來,淪為社會嚴重撕裂和陷入「無政府」狀態的幫兇。

《逃犯條例》修訂風波擾攘良久,自3、4月的遊行示威,到6月兩場破紀綠的遊行示威,都是由「和理非」擔綱。示威者大多遵守秩序,以文明理性的態度得到廣泛支持。不過政府的強硬態度,以及自6月12日一小撮示威者暴力衝撃立法會,警方強勢回應結果殃及池魚,使得許多和平示威者捲入警民衝突以來,「不割席」成為激進示威者的團結「和理非」的口號,即使不認同激進示威者令運動變質的行為,「和理非」們也對他們展現了極大的包容。

這種對激進衝突的寬容在運動初期還可以理解,但當特首林鄭月娥在社會整體表達了反對修法的共識後最終宣布修訂「壽終正寢」,中央亦明確表示支持她的這個決定後,社會民意已有所轉變,不少人認為事件該告一段落。年輕一代也許仍有較多人容忍暴力衝突,但其餘市民的反對聲音也日漸增加。撫心自問,一部分人以這種敵我鬥爭的心態「盲撐」激進示威者,還稱得上「和平、理性、非暴力」嗎?當百萬計「和理非」或積極或消極地站在身後,即使對暴力行為「痛心疾首」也隱忍不發,激進示威者會不會更覺得民氣可用,也更可能有恃無恐地在暴力行為上不斷升級?這是「和理非」應有的冷靜嗎?

追本溯源,「和理非」在香港成為社會主流,與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可謂同步而行。新興的中產階級崛起後,社會運動亦轉趨保守及溫和。那年代冒起的民主派,便將「和理非」鑄入了社會運動的行動綱領。英國殖民統治後期推行政制改革,把大批反對派吸納入體制,更使街頭運動一度式微。直至2003年政府在經濟凋敝之際推動《基本法》23條立法,使得社會的政治與經濟矛盾大爆發,觸發超過50萬人上街。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港人的「和理非」形象走入國際視野,民主派議員自詡,50萬人上街,一台車都沒有推翻,一塊玻璃都沒有打碎。到2014年的「佔中」,數十日佔路沒有引發太多激烈衝突,運動參與者甚至自發清理垃圾、又會向受影響的公眾致歉,被外媒譽為「禮貌革命」。

這不代表香港社會不存在躁動的種子,其實任何社會都會有這種情況。在經濟持續發展下香港社會日益貧富懸殊,社會改革停滯不前,都已使人心思變。2010年反高鐵運動本以「快樂抗爭」形式進行,立法會通過高鐵撥款一天,示威者包圍大樓,少數人嘗試闖入立法會卻遭制止,「和理非」及「勇武」的矛盾早已浮現。往後的新移民爭議、社民連分裂等問題,加上右翼本土派的冒起,亦令社運界出現路線上及人事上的激烈衝突。其對立延續至2014年的佔領運動,運動未開始前右翼人士已經開始在陣營中「捉左膠」,而主流「和理非」及大台亦在運動中不斷「捉鬼」,埋下了運動分裂而失敗收場的伏筆。

如今恐怕沒有多少人會否認,香港社會正面對一場重大的社會轉型挑戰,許多人始料不及的是,民怨的大爆發竟然會由修訂與絕大多數市民沒有直接關係的《逃犯條例》引起。更讓人無法預知的是,事態發展會惡化至當前境地。在面對政府這個「共同敵人」的大前提下,「不指責、不割席、不分化」成為「和理非」與激進示威者的最大公約數,亦促成勇武之風大行其道。有不少原因可以解釋這種現象,例如社會仍處於對「佔中」的反思期,參與抗爭者汲取了當年內部分裂導致運動潰散的教訓;政府處理這場風波的蠻橫霸道,也使得不少人日漸懷疑「和理非」的作用,以至把更多的同情前線示威者,認為他們正為大家爭取社會公義,理應獲寬容對待。

特首林鄭及其管治團隊,無疑是為造成當前社會亂象負主要責任,但不斷升級的暴力抗爭,不僅早已偏離運動「初衷」,也使得社會上下共同承受著過重的代價。示威者原本計劃在本周末於大埔、黃大仙與港島東區舉行遊行,但警方拒絕,最多只批准他們在指定地方集會。警方的做法也許是「斬腳趾避沙蟲」,諸如7月28日民陣遊行後的失控,已表明這種施壓方式未必能抑制示威浪潮。然而市民在擔心集會自由受影響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警方根據此前連番暴力衝擊場面,以其維護社會安寧本職為考量作出這些決定,也無可厚非。正如我們一再指出,當前社會亂局屬於政治矛盾,警方絕對不是解鈴人,將衝突對準警方是錯誤的。

即便被視為前線示威者「大台」的網上討論區連登,近日也出現一些敦促同路人反思的理性聲音。這說明,大家是時候冷靜下來好好反思,一場又一場的在各區堵路、衝撃警署,乃至塗污國徽撕國旗的激進乃至暴力行為,到底有什麼意義?隨着運動局勢經歷幾番變化,即便是昔日從「策略」考量而站在勇武者身後,今天又是否需要調整「策略」呢?

激進示威者不斷衝上最前線,也不是沒有代價。不少人因與警員衝突、或跟「白衣人」毆鬥而受傷,甚至被捕,不少人更以暴動罪起訴,刑期最高可達十年,這是都是無法避免的。社會上下應找到方法,讓這些年輕人的一生不會因一時衝動而徹底摧毀。200萬的「和理非」們該想一想,「不割席」的態度是在幫助他們,還是反而害了他們?真正的「和理非」能夠知道答案。

反修例運動變質,已經是人所共知。目前香港最需要的是把暴戾的社會重新拉回正軌。要令香港回復正常,作為社會主流的「和理非」必須以行動把激進示威者拉回頭,避免更多人毀掉自己的事業與家庭,也避免令整個香港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