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擬取消聽說兩卷 何以引發「消滅粵語」之慮?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正在公眾諮詢的中學中文科改革,建議在DSE考試中刪去聆聽及說話兩卷。此建議近日引起軒然大波,引來粵語將在中文課程被消失、普教中等疑慮。一方面,中文科適宜以母語教學,這點已為不少學者指出;但另一方面,考核化繁為簡之建議亦有其理據,因政治和社會因素而引起廣泛疑慮,從教育政策角度看,也非教師和學生之福。

(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在《逃犯條例》修訂風波正熾熱之際,「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6月28日發表檢討中小學課程諮詢文件,諮詢期至9月16日。專責小組的其中一個建議是刪去聆聽和說話兩卷。

然而,這個建議在近日引起極大爭議,網上不少意見擔憂政策會使廣東話在香港消失,進而逐步被普通話所取代。從事粵語研究多年的Ben Sir(歐陽偉豪)直言:「現時不少學校都實施普教中,而聆聽及說話兩份卷是整個考試制度內唯一使用廣東話的試卷,若然刪去這兩份卷,則學生整個讀書生涯,都可以沒有廣東話。」

「普教中」與「刪卷」屬不同議題

無可否認,刪去兩卷會使粵語在考試核評中消失,但不代表粵語會在中文科的教與學上消失,學校仍然可以選擇母語教學而非普教中。或許有人會擔心,刪去聽說兩卷後,欲推行普教中的學校會更無「後顧之憂」,但其實在現時制度下,學生已可選擇以普通話或粵語應考,換言之學校是否推行普教中,不一定要考慮考評中是否有聽說兩卷。社會在討論聆聽、說話兩卷的去留同時,有必要認清普教中的爭議,與兩卷的去留問題應該分開討論。

聆聽、說話卷的取消,可謂承接中文科考核簡化的脈絡。自文憑試推行以來,中文科繁複已一直為人詬病,而中文科考核亦屢經簡化,期望減輕師生壓力。例如2014年取消說話卷的「朗讀」環節,只保留「口語溝通」,轉而加入「首輪發言」環節;2016年將聆聽、綜合二卷合併,演變成現今的四卷結構。但是,說話、聆聽兩卷至今依然存在,考試細節的輕微調整未見考生壓力大減。

(資料圖片)

重點提升語文修養

從教學理念來說,中文作為香港學生的母語,以分拆四卷這種「第二語言」模式教授,其實不利學生中文進步。學生以中文授課、課堂以中文交流,本身已是學習過程。故此早在高級程度會考的中化課程推出時,已經有人質疑聆聽、說話兩卷是盲從學習外語的考核模式,教學效能不大。

參考鄰近華語地區的中文學習、考核情況,內地及台灣的公開試考核均以閱讀及寫作能力為主。內地高考考核現當代文章、古代詩文,亦考語言文字運用及寫作四大部分,當中不包括聆聽、說話。台灣雖以聽、說、讀、寫為學習目標,但大學學測仍只考閱讀、寫作,聆聽說話卷的考核並非必要。

故此,中文科若意在培養學生文學修養,取消聆聽、說話兩卷能將更多課時編配到閱讀、寫作之上,令學生能夠專注吸取文學養分,練習寫作能力。教育局應該相對提升讀寫兩卷所佔比例,重點評核考生對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寫作能力。

(資料圖片)

只考讀寫亦要求思辨邏輯

的而且確,香港文憑試的說話、聆聽考試考核目標同時包括邏輯分析,講究學生思維能力。而學生在這兩卷的能力,亦曾被認為有待改進。例如2017年,考生被評「整體表現一般」、「內容貧乏、邏輯混亂仍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但是,要考核學生思辨邏輯形式並不限於口語表達、聆聽分析,閱讀、寫作卷同樣,可以有相同功能。聆聽說話卷的刪減,絕非否定邏輯思維的重要,而是旨在簡化考核。考慮中文科現今課時嚴重不足、四卷時間投放分散,在無損考生能力的情況下,刪減兩卷的做法有利紓緩師生壓力。

刪減聽、說兩卷,重點培養學生文學修為、減輕師生教與學之壓力,教育界亦向來有支持聲音。然而,如今諮詢建議引來極大反彈,究其原因,一來在於《逃犯條例》修例風波沸沸揚揚,市民對政府不信任的情緒空前高漲;二來也因為過去政府曾鼓勵普教中政策,早已引起「消滅粵語」的質疑。這兩個原因,可謂「新仇舊恨」,加起來便令社會輿論將取消聆聽、說話卷與「消滅粵語」掛勾,引起民憤。

為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局必須細心聆聽及回應社會憂慮,特別要諮詢教育界意見。在取得共識之前,政府不宜輕舉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