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2」或扼殺潛質學生 彈性收生做法可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團結香港基金上周二(20日)發表應用教育研究報告,對現行教育制度作出多個建議,包括將現行升學制度制變得靈活,倡議放寬自資院校的非常規收生比例由5%至15%、容許院校就部分科目在聯招制度以外招收學生、增加校長推薦名額等。以上建議不約而同地指向目前大專院校收生面對的「3322」門檻,或多或少反映出此規定值得檢討。

「3322」指文憑試考生考獲中文及英文3等、數學及通識2等,達到大學收生最低門檻。自文憑試開始以來,「3322」便備受爭議,認為相關要求「重文輕理」,也扼殺專才。在「重文輕理」方面,大學志願攻讀理科的學生須於語文科考取第三級成績。相比之下,高考時代科目有高級程度(AL)與高級補充程度(AS)之分,中英文科都是高補科目,大學收生會將AS視作「半科」(或0.6科)處理,故此理科生只要在高考科目中獲取佳績,中英文縱然僅僅合格亦不阻礙考生晉升大學。另外,「3322」也扼殺不少精通個別科目的專才,例如志願修讀英國文學者,中文能力亦要考得第三級。

對於多元發展的學生而言,「3322」更經常成為一眾體藝出眾學生的升學障礙,抺殺升學出路。因此,提高非常規收生比例、提升自資院校收生自主權,的確可以令各院校招攬更多具學術以外成就的學生。團結香港基金建議將非常規收生比例提升至15%,不硬性跟從學生公開考試分數,有助院校以培育人才為目標。以新加坡為例,大學均預留15%學額由院校自行依學生才能招生,其中新加坡理工學院更有近20%學額,透過其他相關標準招生。就不同學科而言,收生以才能為本,比起以公開考試成績為本,更能招收具潛質學生。

(資料圖片)

另外,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容許院校「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內的自資學位直接取錄本地學生,並增加直接取錄名額。「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範圍涵蓋建築及工程、電腦科學、創意工業等業界,意在培訓合適學生將來投身業界。以往,DSE考生若要報讀受計劃資助課程,均須透過大學聯招申請,以文憑試成績決定結果。研究報告便建議政府對此作出改革,放寛計劃,考生未必需要透過大學聯招,也可以直接取得自資學位。

然而,除了針對特定院校、特定類型學生的彈性做法外,當局亦應檢討「3322」要求的影響。從理念來說,文憑試「3322」的要求能夠鼓勵學生均衡發展,進入大學後才攻讀某些學科。但對於讓中學已經是「專才」的學生,他們的升學道路也須顧及。

(資料圖片)

目前有七間資助大學已作出相應調整,對於部分核心科目表現未如理想,但選修科成績出眾的學生,設有彈性收生安排。雖然要求隨院校不同,但大體都是以最佳五科或六科的成績,或以足夠「星星」數目,用以豁免基本入學的「3322」要求。例如中文大學,若學生核心科目未能達標,在三科STEM科目共得最少三星的情況下,依然獲考慮取錄。科技大學亦有此例,不過考生要將心儀學系放到首三志願。然而,因為「彈性收生」對學生其餘選修科目的分數要求甚高,「專才」考生要成功達標仍不容易。

比起為各大學提供不同收生空間跳過「3322」,政府更應對症下藥。政府可考慮擴闊彈性收生機制,讓更多專精於某科目的考生得到院校考慮,避免考生再因核心科目失手而無法攻讀專精科目,白白流失人材。政府甚或可以參高考舊制,降低必修科目要求。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才能,不只著重語文能力,也不只著重理科,而是不論「通才」、「專才」,收生制度都應該給予不同特質的學生一個升學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