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棄小恩小惠心態 才能帶來真改革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修例風波成為回歸以來最大的政治風暴,港府治亂除了須從速回應社會訴求,更須拿出前所未有的魄力、決心,認真改革管治模式,帶領社會解決根深柢固的結構性問題。特首林鄭月娥正草擬新一份《施政報告》,據悉欲在政策上大刀闊斧,平息民怨、扳回民望。然而按目前風聲來看,政府似乎仍囿於因循、保守思維,新政策方向離不開小恩小惠,未見深度改革之處,實難教公眾滿意,更遑論解決社會深層次結構矛盾。

據《香港01》消息,林鄭月娥近日連番向建制政黨摸底,商討其任內第三份《施政報告》。有傳林鄭將重點押注於房屋政策,考慮以三項新措施舒緩住屋問題,包括重推公屋「租置計劃」,供公屋租戶以廉價購買正居住的單位、向公屋輪候家庭提供租金津貼,以及大範圍重建舊公屋屋邨。另外,有傳政府亦有意力推其他民生紓困措施,例如擴大長者咭的受惠年齡,將有關福利延伸至60至64歲的長者。

葉劉淑儀承認聽到政府正研究上述新房策,包括租置計劃。(資料圖片)

不論作為林鄭任內的第三份施政報告,或是在政局風雨飄搖時的拆局奇招,單靠上述措施明顯誠意欠奉,本質上始為小修小補,難言有挽救局勢的作用。林鄭的房策新點子,甚至可以藥石亂投形容。先論重推租置計劃,目前基層房屋問題嚴重,公屋輪候時間每況愈下,不少基層家庭苦於私人住宅市場中掙扎求存,明顯才是最需政府協助的一群,重推公屋租置只會將可輪轉的出租單位賣斷,對輪候家庭絕無益處,更將公屋住戶推往房產投機市場中,有違公營房屋助市民安居的原意。即使退一步說,承認租置計劃使公屋戶晉身業主階級,或能助他們累積財富,惟這絕非燃眉需要,政府若認為此舉正是急民所急,恐怕只是錯判局勢。

其餘兩項房策新猷的效用同樣成疑。首先,向公屋戶提供租金津貼,甚有機會刺激市場租金上升,最終或只有業主得益最多,而非基層家庭。「01觀點」曾指出,租金津貼或為紓解基層住戶需要的必要之惡,惟其前提是政府必須於未來大幅增建公屋,租金津貼應為公屋供應未到位前的協助措施。另外,大規模重建公屋更是困難重重,畢竟要安置現有住戶,須動用大量公屋單位,如果沒有增加供應,最終受害的同樣是輪候冊上的基層市民。

據指林鄭將計劃重建舊公屋邨,增加公屋單位供應。(資料圖片)

至於擴大長者咭的受惠年齡,更是搔不到癢處。本港退休保障制度極為落後,長者退休後未能老有所依才是關鍵問題。然而,林鄭任內不但未有加以改進,甚至帶頭倒退,如年初港府提高長者綜援申請年齡限制,對退休長者的生活保障已造成重大打擊,使退保制度不進反退,故廣遭社會痛批。如今林鄭擬將現有長者咭的福利延伸至更多長者,充其量為小恩小惠,不僅未能稱得上深度改革,甚至未能彌補已造成的破壞。

誠然,施政報告仍未揭盅,或許林鄭還有後着未出,但若以目前的消息來測試社會水溫,其所謂處理深層次社會矛的力度,實在無法教人抱有期望。歸根究柢,港府未能作出深度改革,關鍵在於仍然不願走出自由放任經濟的意識形態,不論是房屋或是退保等長年爭議卻未見出路的問題,癥結乃在於政府不敢積極有為。要走出房屋困境,政府亟需拿出魄力,勇於收地造地,承擔提供適居環境的責任;要廣大市民老有所依,政府便不能假手於人,而是要帶頭構建更有力的勞福、退保制度。這些舉動少不免撼動既得利益結構,但要克服社會的深層次矛盾,政府當仁不讓。香港正處於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政府若不敢直視承擔責任的要求,只會繼續磋跎歲月。

政府年初把長者綜援年齡申請門檻由60歲提高至65歲,引起一場風波,現在有意將長者咭受惠層擴至60歲起。(資料圖片/洪嘉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