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大選組閣陷僵局 阿拉伯人能否成造王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稀奇。」
——《詩篇》118篇22至23節

以色列大選塵埃落定,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未能突破選前未過半數組閣的困局。其與極端正統派猶太教政黨組成的右翼聯盟得55席,比起由前國防軍參謀總長甘茨(Benny Gantz)帶領的藍白黨(Blue and White)所屬的反內塔尼亞胡聯盟所得57席少兩席,而內塔尼亞胡的執政利庫德集團黨(Likud)亦比藍白黨少兩席,令之在籌組政府上失去先機。本來坐擁八席的前防長利伯曼(Avigdor Lieberman)所領導之「以色列是我們的家園」(Yisrael Beiteinu)成為此次大選的造王者,但由於其已宣佈不會提名任何人,更令組閣困局更加僵持不下。

「共同名單」中,梅雷茨黨的宣傳海報。內文寫着:我們這次要參與政府。(路透社)

此時手執13席的阿拉伯共同名單打破近25年的沉默,稱自1992年提名拉賓(Yitzhak Rabin)後,再度提名甘茨為下任總理,以攆走內塔尼亞胡。在內塔尼亞胡十年掌政以來,以色列阿拉伯人一直受盡壓迫,不僅受種族隔離政策所針對,房屋、教育、福利政策也受不平等對待。以色列國會去年亦通過《猶太民族國家法》,規定以色列為猶太人的民族國家,變相將阿拉伯人為主流之非猶太人口貶為二等公民。然而內塔尼亞胡一面倒向極端正統派猶太教徒傾斜,打壓阿拉伯人的種種政策,也成為了砸自己腳的石頭。首先是同為反阿拉伯人,卻是強硬世俗派的利伯曼,不滿內塔尼亞胡欲免極端正統派兵役的計劃而退出執政聯盟,引致內塔尼亞胡內閣,繼有阿拉伯人踴躍投票,令阿拉伯共同名單議席大有進賬,有望意外成為利伯曼以外的造王者。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當初內塔尼亞胡極力排擠打壓的阿拉伯人,或可成為結束其十年總理生涯的最後一根稻草,可謂諷刺。1993年時任總理拉賓在美國總統克林頓穿針引線下,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Yasser Arafat)簽訂《奧斯陸協議》,重啟以巴和平進程後右翼極端正統派沙斯黨(Shas)退出執政聯盟,阿拉伯黨派便曾支持拉賓政府。然而時過境遷,今天以巴嚴峻局勢,已非1993年可比擬。加上甘茨本人五年前擔任防長時,亦領導一場對加沙的50日戰事,對於以巴和平進程、吞併約旦河谷佔領區等議題上亦不置可否,甚至跟內塔尼亞胡差異不大,同為好戰鷹派。阿拉伯共同名單內擁三席的巴拉德黨(Balad)便對提名甘茨一事有所保留,不認同所謂「兩害取其輕」的策略。而利伯曼亦一早表明,不會跟阿拉伯黨派籌組政府,令國會的懸峙局面依然難解。

已故以色列總理拉賓(左)跟已故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簽署《奧斯陸協議》。圖中有份促進以巴和解的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網上圖片)

內塔尼亞胡垂死掙扎,稱國家將要從兩個選項中作出抉擇:要麼依靠那些「拒絕以色列為猶太及民主國家,並歌頌殺死我們士兵及平民之恐怖份子」的少數政府,要麼是一個廣泛的全國聯合政府。他希望促成利庫德集團以及藍白黨兩大政黨組織政府,繼續排斥阿拉伯人於政權外。不過要諸黨達成此協議,貪腐官司纏身的內塔尼亞胡幾乎不能避免要自我犧牲捲席而歸。至於作為少數的阿拉伯黨派此次雖然主動出撃,但在以國日趨右傾之政局下依然處於被動,若不想再遭邊緣化,還要利用內塔尼亞胡、甘茨、利伯曼之間的矛盾。總的來說,要實現阿拉伯黨派向大選後向甘茨提出溫和的平權要求,包括平等對待猶太人及阿拉伯人社區的房屋及規劃政策、廢除《猶太民族國家法》、重啟以巴和平對話等,處於弱勢的阿拉伯人利用民主選舉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關鍵少數角色明顯未夠,仍亟需國際社會今後的關注與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