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人向貪腐怒吼 豈只因為WhatsApp收稅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上周四起(17日),中東國家黎巴嫩的民眾因不滿當局建議徵收「WhatsApp稅」,發起街頭示威,規模在數日擴展至全國。本周一(21日),大批民眾響應全國大罷工,抗議民不聊生的經濟環境及管治機構貪污叢生。總理哈里里(Saad Hariri)為平息民怨,責令數名內閣成員問責下台,並宣布總統、部長與國會議員大幅減薪一半,提出改革藍圖,惟這並未能滿足示威者的訴求,抗議活動愈演愈烈。
這次浪潮有別於過往,參與者已打破舊日傳統的社會鴻溝,不分種族、宗教、階級,連成一線向政府施壓,並要求以技術官僚暫代管治,反映出總理面對的不僅是經濟和貪污,而是民眾對政治人物已信心盡失。

政府擬推「WhatsApp稅」,引發民眾上街。(路透社)

敍國內戰殃及鄰國經濟

今年2月,一名掙扎於經濟窘困的父親因無法負擔女兒的學費,於學校操場上引火自焚,而這絕望的吶喊,或多或少都反映出民眾面對的困境。儘管黎巴嫩並非像鄰國敍利亞般經歷內戰,但大量難民從鄰國而來,以及管治作風差劣,使該國經濟長年陷於危機中。

2011年3月敍利亞爆發內戰以降,已有多達150萬難民(約佔總人口四分之一)被迫逃到黎巴嫩避難。在國際社會口惠而實不惠的援助下,貝魯特無奈地承擔起庇護的人道責任,使其公共財政和服務皆陷入一片混亂。更甚是,據世界銀行引述的估計,鄰國的內戰已間接使黎巴嫩額外增加約20萬貧窮人口(本為100萬),以及25至30萬失業人士。而該國的公共債務佔GDP高達150%(790億美元)。

2011年3月敍利亞爆發內戰以降,已有多達150萬難民(約佔總人口四分之一)被迫逃到黎巴嫩避難。(路透社)

鄰國戰亂使黎巴嫩原來脆弱的經濟百上加斤之餘,其政治鬥爭同使危機深化。黎巴嫩去年在CEDRE會議中,獲得沙特阿拉伯、美國、俄羅斯、卡培爾等國承諾給予110億美元援助發展經濟,且一解燃眉之急。奈何即便哈里里早知危機將至,但又因國內的黨派爭鬥而分身不暇。其實,自1943年黎巴嫩脫離法國統治後,殖民地時期的分而治之策略,已種下了現今伊斯蘭教(遜尼派、什葉派和德魯茲派)和基督教派的分歧和對立。

時至今日,國內依然沒有一個族群可在政治和經濟上佔主導地位。黎巴嫩長年陷入宗派衝突之中,更曾陷入內戰長達十多年。至1989年內戰結束後,各方簽定《塔伊夫協定》(Taif Agreement),採納「協和原則」(Consociationalism),由各宗派共享政治機構的權力分配,遜尼派、什葉派、天主教馬龍派等均沾職位。但實際情況卻有如去年五月的國會選舉中,各派系在面對經濟崩潰之際,仍要花足八個月來談判如何分配部長職位,完全沒有急大眾所急,更遑論是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以滿足國際社會訂出的援助條件。

黎巴嫩總理哈里里據稱已與執政盟友就經濟改革方案達成共識。(Reuters)

政治制度衍生裙帶關係

迄今為止,抗爭活動已成功號召百萬人走上街頭,其性質和規模皆是前所未見。相比2005年的雪杉革命(Cedar Revolution),或是2015年因垃圾圍城而發起的You Stink活動,是次抗爭打破了昔日的社會界線,把遜尼派、什葉派、基督徒和德魯茲人,貧窮和富裕階層,以及城鄉居民連成一線。每個群體都意欲撼動自身圈子的政治秩序——遜尼派想推翻哈里里、基督徒就針對總統奧恩(Michel Aoun)、而什葉派則不滿真主黨和國會議長貝里(Nabih Berri)。換句話,民眾對建制的不滿,已是全面地認為所有政客皆是「天下烏鴉一樣黑」。

雖然上述經濟困境是迫出亂局的火藥,但民眾對政客大失信心,也源於國內極為猖獗的貪污腐敗。基本上,黎巴嫩的各宗教團體皆建立了自己的政黨和贊助網絡(patronage networks),其裙帶關係植根於社會每個角落,形成廣泛的腐敗。儘管《塔伊夫協定》的原意是重新平均分配權力,但實際情況卻完全走樣,《協定》既未能令各宗派融和,反而令將軍閥換成部長,主導公共資源的分配,不少前軍閥領袖能藉此建立其網絡,演變成按宗派劃分的裙帶網絡。最後,不僅是商界菁英需要與宗派領袖靠攏,民眾亦依賴其領導來獲得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

情況如同老哈里里(Rafic Hariri,現任總理的父親)於2000年再推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時,不少以前被政敵反對的投資項目,再度成為尋租活動(rent-seeking)。不過,這些本為振興經濟的重建投資,卻成削弱政敵經濟實力的貪污活動,不但難以惠及基層民眾,同使政府債台高築,而箇中更有不少重建、公共服務和國防等開支,流入老哈里里的建築公司Solidere,使他任期時期的身家暴漲不少。

抗爭活動已成功號召百萬人走上街頭,其性質和規模皆是前所未見。(AP)

據國際非政府組織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2018年清廉指數」,黎巴嫩僅位列全球138名,且沒有任何有效的機構能打擊腐敗。而另一機構的報告亦指出,黎巴嫩的贊助網絡不但已壟斷經濟,該國的司法、警方、海關、公共服務、土地和稅務的行政機關皆有「高度貪污風險」,故不難理解為何民眾會如此怒髮衝冠。

儘管哈里里的內閣已通過大刀闊斧的改革計劃,除了引文提及的措施,改革還包括廢除信息部、年底成立反貪腐委員會、承諾來年不會另增新稅、私有化電訊商等,惟阿拉伯之春的口號——「人們想推翻政權」——仍在街頭響徹雲霄。雖然黎巴嫩的民眾能跨越既有的宗教、政治分歧團結起來,本該為好事,惟他們卻沒有提出重塑政治體制和清除腐敗的具體計劃,也沒有清楚說明,一旦推翻政權後,如何保護內戰後得來不易且非常脆弱的種族共融。更重要的是,從烏克蘭的政治寡頭壟斷可見,當貪腐現象已入侵社會各個階層,革走政權就像更換制度裏的齒輪,縱然處理了該替換和問責的人,卻無法改變自動運轉的制度機器。故示威者不能短視,而須仔細檢視哈里里的方案,判斷其能否切實扭轉運作中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