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殺平民的墨西哥毒梟 為何打擊不盡?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雖然墨西哥內戰早在1920年已結束,但該國的治安卻因毒品泛濫,使民眾長年活在猶如內戰當中。周一(4日),墨西哥北部有販毒集團的槍手在伏擊三架車輛時,懷疑誤認目標,殘殺了最少六名兒童和三名女士。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事後已向墨西哥總統洛佩斯(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伸出援手,但無論從上世紀70年代美國開打毒品戰爭(War on Drugs),或是2006年墨西哥的「翻版」經驗看來,美洲大陸毒品泛濫,不單是依靠壓止北美洲龐大的市場需求,更要讓一眾位於供應鏈中、上流的發展中國家,找到種植毒品以外的經濟作物,這才能完成毒品戰爭的目標。

販毒集團的武裝份子與軍警爆發激烈槍戰,有屍體倒在汽車旁邊。(路透社)

毒品戰爭治標不治本 貧窮才是萬惡之源

對墨西哥的民眾而言,幫派鬥爭帶來的飛來橫禍,猶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撇除上述居於墨西哥北部的美國公民的不幸,上月中旬,當墨西哥軍隊拘留了知名毒梟「矮子」古斯曼的兒子奧維迪奧(Ovidio Guzman)後,其所屬的錫那羅亞集團(Sinaloa Cartel)隨即展開復仇。除了架設路障外,集團的殺手更突襲了第九軍區的設施,造成14人死亡(當中四人是平民)。但更荒謬的是,安全部長對奧維迪奧獲營救的辯解——Alfonso Durazo表示,因為國民警衛隊遭到猛烈圍攻,迫使他們因安全考慮而撤離,以「恢復城市的平靜」。這不但反映出幫派的硬實力已經可媲美常規軍隊,也足見符合墨西哥國情的「止暴製亂」。

早於2006年,墨西哥時任總統卡爾德龍(Felipe Calderon)已誓要以戰爭的姿態,肅清國內的毒品問題,惟十多年後的罪案數字卻不跌反升。據墨西哥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去年該國共有35,964宗謀殺案,這不僅是現代墨西哥史上最暴力的一年,更遠超卡爾德龍主政前每年平均約一萬宗的數字。除此之外,自墨西哥版的毒品戰爭開展後,該國的毒品集團數量卻由六個大增至37個,估計年收入達190至290億美元。儘管有此現況,部分是因卡爾德龍的政策只執重逮捕的犯罪集團首領,使至不少集團化整為零。但可以肯定的事,這地下行業可謂是國民的暗黑「支柱產業」,即使衍生了不少社區安全問題,卻又為貧苦大眾創造出不少就業機會。

墨西哥販毒集團殺人案:社交媒體流傳的片段顯示涉事車輛的殘骸。調查員於附近發現逾200個彈殼(AP)

然而,不論是尼克遜還是卡爾德龍的經驗也反映,以軍事化的鐵腕手段打擊販毒組織,其成效只能說是治標不治本。毒品戰爭有別於常規戰爭之處,是幫派與國家之間的戰爭,雖然似一場內戰,但卻出現「永不投降」的結果。由於毒品行業的流動性甚高,使它容易應對突如其來的外在環境轉變後(如核心成員遭逮捕、內部分裂等),重新組織,再度活躍。一如「矮子」所言,戰爭可在某特定時間結束,但「毒品販運永遠不會完結」。

上世紀70年代,拉丁美洲的毒品大舉流入美國國內市場,迫得時任總統尼克遜須向毒品宣戰。起初,美國透過資金和情報,援助哥倫比亞當局消滅麥德林集團(Medellín Cartel)及其首領、毒品教父艾斯高巴(Pablo Escobar)。可是,即使艾斯高巴終在1993年遭射殺,但哥倫比亞輸往美國的毒品數量卻是有增無減,卡利集團(Cali Cartel)得以承勢而起,借機吞併麥德林集團的市場。其後,當卡利集團成為美國政府的眼中釘並遭消滅後,北部山谷集團(Norte del Valle Cartel)又再取而代之。這都反過來引證了尼克遜自己所言,「只要市場有需求,自然有人會願意承擔風險,滿足需求」。

綽號「矮仔」的古斯曼曾經兩度在墨西哥逃獄,後來他在2016年落網,最終2019年2月被美國紐約聯邦法院裁定罪成,被判終身監禁。(美聯社)

須強調的是,毒品戰爭失敗之處,是在於當局只顧解決問題的表象(即毒品、槍枝、幫派衝突),而非針對地解決貧窮此一萬惡的根源。現時,美洲的毒品交易已形成一條完整產業鏈,由南面的發展中國家生產製毒原料(如秘魯、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等),取道中美洲(如墨西哥、巴拿馬等)作為中途站,再輸往北面美、加兩大的消費市場,故單靠剷除販毒集團,也只會有「一雞死一雞鳴」的無奈現實。

從供應面而言,拉丁美洲大量農民願意種植鴉片、可卡因等原材料,鋌而走險協助偷運毒品,實非他們天真地不知毒品的禍害,而是這些農作物的利潤,超遠種植玉米、大豆、甘蔗,使他們在短時間內脫貧,離開生活的窘困。其實在審視全球毒品問題時,切忌以單一國家的視野,空想堵截某處的供應就是最佳的解決之道。這樣不但會像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深陷無止限的暴力循環,更會忽略了供應鏈上每個構成毒品泛濫的個別成因,最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