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下行不應為緊縮醫療的藉口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以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有意見為由,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提出撤回有關三間大學撥款。周一(12月2日),立法會議員蔣麗芸在接受電台節目訪問時指出,此項決定主要出於經濟下行的考量。然而正如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會長馬仲儀醫生指出,不管經濟狀況如何,未來香港醫療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現時香港已經面臨醫護不足導致的醫療服務供應短缺,更遑論人口老齡化的將來。這次爭議再次反映出,經濟不景淪為新自由主義的藉口,以經濟為名推行傷害社會民生的緊縮政策。

政府所抽起的大學撥款項目主要與醫療教學有關。香港中文大學的6,000萬撥款申請主要是為了起新的醫學教學科研綜合大樓,進行臨床前期和臨床的教學工作。香港大學的兩億撥款申請也是為了加建醫學院的前期教學設施和硬件剛需,包括人體解剖室及遺體存放空間等。香港理工大學的14億工程,除了圖書館外,將主要用於康復治療科學、視光學院的翻新和建設等。

正在興建的中大醫院地盤。(資料圖片/陳永武攝)

經濟雖下行 醫療需求只增不減

無可否認,建制派過去一直支持發展大學教育。今年6月,建制派仍然支持政府撥款理大擴建。蔣麗芸解釋此次反對,主要是基於經濟下行,需要更謹慎審視撥款是否必須。的確,經濟寒冬下確應「分」「毫」必爭,然而投資到社會瀕臨「爆煲」的醫療問題上,卻是正中剛需。社會各界均有共識,如今的醫療服務供應緊俏,而這樣的短缺並不會隨著經濟下行而減少,相反會隨著人口老齡化和人均壽命的增加而上升。

根據政府統計署的推算,香港人口老化速度會在未來 20 年顯著加快,尤其以未來10年最為急劇。政府預測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佔比將會由2016年的116萬(佔總人口的17%)急升至2026年的182萬(25%),再上升到2036的237萬(31%)。另須留意的是,政府預計長者人口超過230萬的情況將維持最少30年。同時,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香港的人均壽命也將延長。2018年,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1.7歲,女性則為87.7歲。政府預計,到2066年香港男性的平均壽命為87.1歲,女性則達到93.1歲。

人口老齡化是向社會必將面臨的挑戰。(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人均壽命高的老齡化社會必然面對龐大的醫療需求。政府統計署的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的人士使用病床的機率較年輕人高9倍,而85歲及以上的長者則比年輕人高20倍。不僅如此,慢性疾病的人士的比率隨着年齡增長而上升。 35-44 歲人士的慢性病比率為 12.5%,65 歲及以上人士則為 74.3%。

因此,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香港的醫療需求必定有增無減。當現在社會已經苦於醫療資源不足,輪候過長的困境時,政府抽起培養本地醫療人才的撥款,如何應付未來的醫療挑戰?

醫療服務不足在於人才短缺

改善醫療服務供求不均迫在眉睫,醫療服務供應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醫護人員的短缺。現時,香港每千名人口對應的醫生比例為1.9,護士比例為7.1,而新加坡的兩項比例為2.3與7.2,日本為2.5與11.6,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平均水平則為3.4與9.0。然而不僅現時醫護人員短缺,根據政府發布的《醫療人才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顯示,未來更會出現全面的更嚴重的醫護人員的短缺。報告推算,2020年,香港醫生短缺會達到500名,到了2030年醫生缺口更可能超過1007名。同樣,2030年普通科護士可能短缺1669人,佔全職人數的3.3%。不僅如此,報告推算2030年物理治療師或短缺933人、視光師或短缺497人、牙醫或短缺127人、中醫或短缺222人、職業治療師或短缺186人等。

醫護人手緊拙,公立醫院一直欠缺足夠醫生。(資料圖片)

增加醫療人手的方法有許多,包括醫管局於2015年延遲該年6月1日或以後入職人員的退休年齡、透過重聘先導計劃在2016和2017年度聘請了逾900名醫護人員等。《香港01》亦一直支持有限度地引入海外醫生、增加自資教育名額等。然而增加政府資助,多培養本地的醫療人才,是各種方法中,更有望長遠有效地解決人才短缺的根本方法。

教學資源現已不足 斷水喉雪上加加霜

政府雖也訂立了增加本地醫療專業學士學位學額的目標,問題的關鍵在於,當教資會資助的醫療相關的學士學位課程名額在逐步遞增,教學設施現時卻沒有跟上,以至於學生學習、教授授課都受到影響。目前的教學硬件設施已現短缺時,政府此次停止教學設施改善和興建的撥款,無疑會進一步影響未來醫學課程教學的質量。

教資會資助的第一年學士學位名額。資料來源:《醫療人才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

以眾多醫學專業必修的解剖課程為例,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陳新安任指出,最理想的教學比例為六位學生一組,這樣每名同學親嘗解剖的機會就能更平均。然而中大解剖室雖曾於2012年擴建,解剖桌由17張逐步加到現時的27張,但完全不能應付2016年醫學院增加25個學額後的需求。現時解剖課需要約八人一組共用一張解剖桌。學生人數2019年再度上升,近十人一組的比例十分不理想,不利於醫學生學習人體內部結構,硬件設施待擴建。而此次政府暫停的醫學院撥款項目中就包括興建人體解剖室及遺體存放空間等,將直接影響本地醫療人才的培養。

又以臨床教學為例,《大學線》今年四月的訪問中,香港大學的四年級醫科生指出,由於以學生增多,師生比上升,以至在外科實習期間,通常一組只有一位學生能為病人完成整套檢查,並獲教授指正。缺乏教授的指導,讓大部分同學對於檢查的「手勢」,包括手要放多斜、力度要多大、甚麼情況才算腹部有腫脹都難以準確掌握。他認為,若一組的人數降至四人,教授便能花更多時間逐一糾正學生的錯誤,提高學習質量。然而,若想要改善這樣的情況,一則需要更多用地興建辦公室聘請教授,二則需要更多的臨床學習空間。此次撥款涉及兩所大學擴建臨床教學用地,政府的暫緩無疑有礙醫療人才的培養。

蔣麗芸議員所闡述的建制派的核心顧慮在於經濟下滑,公帑是否花在了刀刃上。毫無疑問,答案是肯定的。目前的教學資源已不足以滿足當下的學額,醫療人才也已不足以應付當下的醫療需求,只有增加撥款,加大對醫療人才的培養,才能在人均壽命更長,老齡人口更多的未來,避免醫療民生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