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操弄民族主義惹禍 印度種族衝突失控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印度國會去年12月通過《公民身份修正法》後,衝突不但沒有隨時間冷卻,情況更漸見失控。首都新德里周日爆發新一輪衝突,持續長達四日,數座清真寺受印度教暴徒大肆破壞,支持和反對新法的民眾更在街頭械鬥「私了」,至少27人死亡、250人受傷,成為當地近年最嚴重的宗教暴力事件。即使總理莫迪已出面呼籲各方冷靜和克制,並暗示可能推行軍事戒嚴,但其種下的種族仇恨和社會分化已刺激起民眾「以暴制暴」的情緒,非政府可輕易平息,亦將莫迪置於兩面不是人的境況。

印度新德里2月25日爆發針對《公民身份法修正案》的衝突,隨後準軍事部隊在暴亂地區巡邏。(路透社)

反修例民眾起初在印度街頭聚集不散,其後撐修例群眾到場,周日起爆發大規模衝突。兩幫人在街頭以木棍、鐵枝和石塊大打出手,警方介入後不但未能止暴制亂,更反惹來群眾擲石政擊,情況一發不可收拾。周二下午(25日),有報道指一群約500名的印度教暴徒,到一所位於新德里Ashok Nagar的清真寺大肆破壞,且在寺上懸掛起印度教旗,而傍晚當地亦有其他清真寺和穆斯林商店被焚毀。新德里首席部長凱傑里瓦爾(Arvind Kejriwal)翌日表示,雖然警察已通宵工作,但仍無法控制街頭械鬥,故要求中央政府召集軍隊實施戒嚴。

政府造成遠因近果

雖然駭人聽聞的械鬥非政府所為,但新德里政府被指沒有及早化解衝突,例如當地報章《印度斯坦時報》 批評警方「無為」,沒有阻止情況惡化。再者,印度的宗派、種族對立本已潛藏多年,今次以暴力衝突的形式大爆發,乃莫迪政府粗暴修訂法例所造成。

去年12月11日,印度國會通過《公民身份法修正案》,規定來自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孟加拉的非法移民,只要在2014年底前已定居印度,居住滿六年後即可獲得公民資格。儘管修例表面上稱要保護上述三國被「迫害」的少數民族,但奇怪之處在於穆斯林被排除在外。起初,參與示威活動的人大多都是害怕被新法邊緣化、甚或驅逐出境的穆斯林社群,但當警方強力鎮壓和封鎖部分地區的互聯網服務後,示威活動不但未見有緩和跡象,更有大批印度教民族主義者(Hindutva)走到台前,以暴力表達對莫迪的支持,為局勢添煩添亂。

當新德里街頭陷入浴血,總理莫迪卻在接待國是訪問的美國總統特朗普,諷刺地歌舞昇平。適逢衝突爆發時到訪,特朗普表現得像唯恐天下不亂的「花生友」,受訪時不但沒有批評新法帶有種族歧視,亦沒有官腔地呼籲各方冷靜,反而形容當局在維護「宗教自由方面真的很努力」。即便特朗普的客套話,背後帶有促成美印簽定貿易協議的動機,但也不該以指鹿為馬的說法坦護莫迪。此舉無助消除民眾的反對聲音之餘,其嘗試合理化友邦政策的言論,亦有如是為四出破壞的印度教暴徒「打氣」。

美國總統特朗普2月25日與印度總理莫迪會談。圖為二人當日在海德拉巴宮。(Reuters)

如何對待撐政府暴民?

英國的去殖民化政策造成印度次大陸裡的種族對立和恨仇,如今印度的人口結構多元已是既存現實,種族和平共處實為國家平穩發展的大前題。善於煽動民族主義情緒的莫迪就任後,不但沒有視種族融合為施政目標,更為了選舉考量,倒施逆行,刻意推動狹隘的宗教民族主義,推出如按印度教神話重新命名城市和街道、修正歷史教科書內容並「確定」印度教徒為原居民等「去穆斯林化」政策,以攏絡人口總多數的印度教教徒支持。

莫迪推出《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前,或許已預示到社會必有反彈,並以為可以憑印度教徒的支持壓下反對聲音。但這種粗暴手段有如拿社會穩定作賭注,當「沉默的大多數」以暴力來表達支持時,連國家武力也難以平息局面。一方面,警察過去兩個多月雖以武力鎮壓示威遊行,但此起彼落的活動已證明,這除了激起更大的民憤外,亦見不得能平息動亂。另一方面,大批印度教狂熱分子又因當局無力平亂或私人恩怨,組織街頭械鬥,將社會推向失序邊緣。如果莫迪對淪為暴民的支持者嚴正執法,將會削弱印度教民族主義的聲勢,流失民意,但姑息印度教暴民也會被指摘有法不依,使社會撕裂更為嚴重。原本或想以宗教民族主義作為國家向心力,但莫迪當下面對的兩難,卻示範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