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被既得利益者把持得太久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的大爆炸已過一周,即使總理迪亞卜(Hassan Diab)為回應民眾改革的訴求,帶領政府集體總辭,亦未能阻止民眾的怒火愈演愈烈。總辭只可說是為其疏忽和無能問責的直接反應,「換湯不換藥」的政局更難以拆解該國累積已久的宗派政治,以及其衍生的貪腐。

黎巴嫩爆炸引發示威:貝魯特的示威現場8月8日爆發警民衝突。(AP)

貝魯特港大爆炸後,民眾因不滿當局的疏忽連日上街抗議,將去年9月開始的反政府示威推上另一波高潮。雖然該國的司法部長和資訊及環境部長已先後呈辭,但示威浪潮仍未見緩和,迫得上任僅有半年多的總理迪亞卜須在周一(11日)發表全國電視演說,向國民宣佈集體總辭的決定,並藉此批評政治階層的腐敗才是導致這場災難的元兇。

值得留意的是,迪亞卜在宣布總辭的時候,多次以「他們」來指稱國家問題的元兇,包括「他們」阻礙了改革,「他們」掌控了政府等。這名學者出身、原本可謂政治素人的「短命總理」更明言:「我曾說貪腐制度植根國家每個角落,但現在我發現貪腐體系比起這個國家還要龐大。」

政客把持三十載

雖然迪亞卜沒有指名道姓,但社會矛頭很快指向了政治精英。以將要任命新總理的總統奧恩(Michel Aoun)為例,其1988年已曾出任黎巴嫩總統,後曾流亡於法國,2005年回國後一直活躍於政壇。今年82歲的國會議長貝里(Nabih Berri)更是自1992年起控制國會。無怪乎貝魯特美國大學的社會學者Rima Majed以「Mafia」(黑手黨)形容這班政客,狠批「他們每一個都把持了位置達30年」。

這次迪亞卜雖然帶領內閣總辭,但奧恩、貝里及其龐大的派系猶在。再者,觀乎黎巴嫩政府過去總辭的經驗,即使能藉此疏導民怨,換來一時平靜,亦不見得能處理政治制度的缺失。前總理拉菲克哈里里(Rafik Hariri)在2005年遇刺後,黎巴嫩國內爆發一場以驅逐敘利亞軍隊及其政治干預為目標的反政府示威,使時任總理卡拉米(Omar Karami)因抵受不住民眾的壓力,需要呈辭並解散親敘利亞政府。但即使雪杉革命最終使敘利亞結束其長達30年的軍事佔領,黎巴嫩人的生活質素隨後亦不見得有太大分別。

異化了的政治制度

縱然雪杉革命和當下的反政府示威有着不同訴求,但當局兩次的反應,同樣沒有視政治宗派主義為首要解決的問題。現時黎巴嫩官方承認的宗教派系多達18個,其中四個為穆斯林團體、12個為基督教團體,其餘則為德魯茲派和猶太教派,而黎巴嫩的政經制度,原則上是按人口的宗教來分配權力,情況一如該國的政治制度規定,總統、議會議長和總理三個要職,須分別由基督教徒、什葉派和遜尼派穆斯林把持。雖然這個制度原意是欲確保政治權力平均分配、互相制衡,但實際上卻發展出宗派主義,並使各派別的領導人都借着建立自己的裙帶網絡,作為分配公共資源的手段,以維持自己的勢力範圍。

須強調是的,黎巴嫩示威者的聲討對象,目前已不只是親伊朗的真主黨,而是對不分宗派的政治人物。據2月的民調顯示,受訪者中有85%人不信任他們的政客,且形容其誠信和道德水平為「低」和「非常低」。這可見其政治制度根本無法取信於民,即使重新大選亦不見得能瓦解根深蒂固的裙帶利益關係,反而只是換掉該問責的官員。

黎巴嫩人口成份複雜,各宗派不乏支持者,尤其小黨需要制度上的保護以讓其發聲,但目前《塔伊夫協定》(Taif Agreement)明顯已被異化成既得利益者的保護罩。在未來的政治改革中,當局除了需要小心處理內戰後非常脆弱的種族和平,更要從制度設計上打破昔日以宗派區分政經利益,並將宗教派系的差異,重新建構在統一的「黎巴嫩人」身份認同裡。這才能有機會打破自動運轉的制度機器,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