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運動不足 讀書文化應再思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學童生活忙碌、運動不足,這在疫情之下更見明顯。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周四(10月22日)公布「SportsHour 中小學生運動參與時數研究計劃」的先導研究結果,發現本港九成半青少年運動時數不能達到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即使青少年周末時候有更多體能活動時間,但其整體達標率仍然僅得兩成半。學童在青少年時期的運動量已見不足,他們成長後健康情況自然更加令人擔憂。

即使青少年周末時候有更多體能活動時間,但其整體達標率仍然僅達兩成半。(資料圖片)

青少年運動不足 女生情況更嚴重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至17歲青少年每天應進行合共至少60分鐘的中等至高強度身體活動,例如行山、踼足球、打羽毛球等,此外世衛也建議青少年每周應進行至少三次高強度的身體活動,包括強壯肌肉和骨骼的活動。不過這些目標今天對於香港青少年而言仍頗為遙遠。

凝動香港體育基金去年9月至今年1月間向超過700名中小學生派發活動記錄器,測量他們一周內的運動時數以及強度數據。調查除了發現九成學生運動不足,亦發現在日上學日平均運動時數達標的女生比男生低三倍(女孩:2.7%、男孩:8.5%),而學童整體年齡與其運動參與時數亦成反比趨勢,由15歲開始其運動參與時數便開始下降。

以上研究早在疫情爆發之前完成收集數據,仍未計及本年學生長期居家抗疫及限制外出的影響,因此結果逾九成半學生運動不足的數字現時看來或許已經是比較樂觀的推算。學生經歷多月停課,加上康文署轄下場地因疫情關閉,讓他們既失去學校體育課堂運動時間,又大為減少可以出外運動的機會。教育局及學校應鼓勵學生居家期間繼續做運動維持健康體魄,並考慮配合疫情調動課堂安排確保學生體育課程不受太大影響。

現代社會重視青少年學術多於體能,也令青少年溫書做功課多於做體能運動。 (資料圖片/張倩儀攝)

「結構性懶惰」 成因值深思

本港青少年運動不足,部分亦是體育課堂不受重視所致。根據《體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本港中小學生體育課課時僅佔總課時的5%至8%,每周只有約80至120分鐘左右。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本港中小學體育課時確實落後其他已發展國家,比起美國每周平均148分鐘、德國每周平均135分鐘、日本每周平均130分鐘都要低。雖然香港課時緊迫,但從體育課時落後情況看來,本港中小學校體育課仍有增加的需要。

不過本港文化向來崇尚讀書,學校往往要求學生先在文法考試取得較好成績,因此改變整個社會文化才是促成本港運動風氣的關鍵。縱然在學校內部,體育課也不時要向其他學科讓步,而文憑試一試定生死的制度,也使學校、家生、學生長遠對於讀書的重視高於運動。即使學校願意增加體育課時,在不增加總課時的情況下要其他學科讓出時間,其阻力之大也可以想象。因此學生運動不足的癥結,其實取決於政府能否為學生提供適合花費時間做運動的社會氛圍,從根本解決學生出路單一的問題,使讀書成績不再成為學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