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皇都戲院獲評一級 保育爭議未完

撰文:溫偉俊
出版:更新:

古諮會建議將北角皇都戲院,由三級歷史建築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這個消息對保育人士來說固然是一大鼓舞。但由皇都戲院評級引發的爭議,實未解決,因社會的討論焦點只是應否保育舊建築,但對應該怎樣保育,令舊建築融入社區,卻沒太多人聞問,顯非社會之福。

本周四古諮會將開會討論皇都戲院評級,有團體發起聯署,要求評級達至一級。(受訪者提供)

歷史評級或跳升 會否拆卸尚未知

逾60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今年初被古蹟辦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事件惹保育人士關注,認為皇都戲院應獲更高評級,避免業主將大樓轉售予地產商拆卸重建,多個月來不斷為此事奔走。結果古諮會建議將北角皇都戲院,由三級升格為一級,令保育人士的努力見到成果。

然而,皇都戲院能否逃過被拆卸的命運,仍是未知之數,皆因按照現行保育法例,一級歷史建築若要改建甚至拆卸發展,或有較大的限制,但嚴格來說並非拆不得,只有最高評級的「法定古蹟」才受法例保護不能拆,故皇都戲院爭議,恐難因獲評為一級而結束。

建築若只剩軀殼 保育意義何在

更值得關注的是,皇都戲院保育爭議的背後,更突顯社會對保育的討論,仍欠全面。不能否認,皇都戲院的建築風格甚具特色,戲院頂上俄式拱形屋頂,在香港以至全球都已相當罕有、其外牆的「蟬迷董卓」立體浮雕,令皇都戲院增添中西合璧的獨特色彩,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確有其因由。

惟社會尤其保育人士在討論保育皇都的時候,着眼點僅在於應否保育,卻鮮有提及該如何保育。要知道皇都戲院經逾半個世紀的滄桑,早已「面目全非」,不再是一家「戲院」,而是變成一個商場,商場的布局縱使陳舊、混亂,卻已承載不少該區居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如理髮店、水果檔、麵包舖甚至舊式芬蘭浴室等,若要保育皇都戲院,重新修葺至昔日最輝煌時的面貌,這些看似雜亂無章但確確實實紮根社區的商戶,是否都要面對被逼遷?

況且,皇都戲院的大樓內亦有住宅部分,由於大樓日久失修,居住環境日差,例如天花漏水、走廊晦暗無燈、牆身剝落等,加上管理不善令罪案偶有發生,有大廈居民更形容居住環境「有如鬼屋」,因維修成本所費不菲,恐怕不是一般居民所能負擔,尤其不少皇都業主都已年邁,不少都希望將業權出售予發展商,換購環境較佳的新居安享晚年。若要保留皇都,這筆可能相當巨大的維修開支,誰來為老住客們來「埋單」?

事實上,類似的問題在不少保育項目上都時有發生,皇都戲院並非孤例,有的舊建築在保育下來後,被改建成各式各樣的博物館,但大多時間門堪羅雀,孤伶伶地佇立在繁華香港中沒沒無聞的一角;有的則由政府與坊間機構合作,以「活化」歷史建築,但大多項目都談不上成功,因被活化的項目若引入太多商業元素,往往被批評為過於商業化,將歷史建築變成熙來攘往的商場;但減少商業活動、人流減少,負責營運的機構面對丁財不旺、入不敷支,難以應付天價維修成本的困難,令保育歷史建築,面對左右為難的矛盾局面。

因此,皇都戲院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從保育舊建築的角度來看是一大鼓舞,但香港社會就如何保育舊建築,令受保育的舊建築可融入社區、融入市民生活,繼續發揮其活力,並且在營運上能應付高昂的修葺維護開支,仍欠缺全面的討論。如何避免高談保育,結果卻換來一棟又一棟沒有靈魂的舊建築空殼,將是社會必須要面對的現實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