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元老再倡參選 泛民政黨應迎難而上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民主黨創黨成員、立法會前議員李華明重申「民主黨不是論政團體」,表示倘若民主黨最終選擇棄選,主動放棄發聲平台,民主黨亦已完成歷史任務,倘若民主黨不作解散,他本人亦只好退黨。毫無疑問,隨着區議會議員陸續宣誓、立法會選舉臨近,各個泛民主派政黨始終要面對關鍵的抉擇。

泛民黨派是否有參政空間的問題已在社會發酵一段時間,然而正如特首林鄭月娥在周二(21日)諷刺地反問,「如果他們(非建制派政黨)沒有參選,我們如何可以令這類人士當選?」未來政治空間多寡的問題,正正需要各個政黨組織共同探索尋找答案。

撇開近日建制中人或親北京人士的言論不談,無論如何一個政黨如果選擇不再參與選舉或尋求在現行的政治體制擴大影響力,作為政黨的領導層不但要向其支持者申述他們的立場和看法,與此同時更需要向黨內的成員表明他的宏觀策略和方向。

民主黨元老、前立法會議員李華明表示,若民主黨最終決定棄選,將失去政黨的角色,違背他的個人信念,他會選擇退黨。(資料圖片)

社區工作與議會相輔相成

假如一個政黨因為種種原因而決定不再參與選舉,只在「社區中深耕細作」,政黨的領導層亦要交代社區工作的「最終目標」為何?尤其是香港的政黨昔日在殖民地時代籌組,就是為了尋求在當時的立法局擴大政治上的影響力,冀求以最和平和合法的方式尋求政府政策的變更。時至今日,假如政黨組織已經無意再競爭議會的席位,不再尋求體制上的政策改變,只怕都難以給出具說服力的說法。

政黨從事社區工作一直以來都與香港的政治選舉相輔而行。組織社區內的動員網絡就是為求政黨在選舉取得「鐵票」的支持,並且擴大在選舉中的所得票數和議會中的所得議席。今日泛民政黨的領導層提出以「維持地區力量」取代「議會參選的路線」,然而假如其最終目標不是為了選舉目標,並且擴大在政治上的影響力,似乎這條「延續社區工作」的路線亦令人懷疑。特別是當政黨失去政治上的影響力,只是作為地區的非牟利組織團體,市民為何不直接向地區的慈善組織捐助支持?

袁海文接受劉慧卿訪問,指民主黨應向市民清楚交代方針理念。(余俊亮攝)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突破

香港的政治空間的確是因為新制度而出現不少限制,一些泛民元老或許有「晚節不保」的憂慮。仍在還押的民主黨前領導層胡志偉等早前就去信黨友,主張不參與來屆的立法會選舉。然而從政者更需要思考的,是不少市民仍然留在香港生活,仍然期待香港的民主發展,仍然希望非建制的聲音進入議會的的角度。

事實上,一些泛民元老昔日組黨甚至參與回歸後的首場選舉,何嘗不是在當時爭取更大的政治空間?今日香港已經面對新的政治環境,不少人就算面對從政風險,仍然秉持當日入黨從政的想法,未有打算一走了之,反而仍在尋求在民生、社會以至政治上的突破。觀塘區區議員、民主黨副主席梁翊婷就繼續區議員的工作,而「鄺神」鄺俊宇亦創立了YouTube 頻道「新青年事務所」繼續發揮他的影響力。姑勿論他們是否要參加立法會選舉,他們至少也願意在新制度下做好區議會的工作。今天泛民若因失去「突破重圍」的勇敢想像而自絕於政治體制之外,埋沒的就是新一代迎難而上、尋求改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