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格審查新事物 政客官員須適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原立法會議員鄭松泰被裁定不符選委會委員參選資格,身兼資格審查委員會主席的政務司司長李家超星期四 (26 日)指出,特區政府不會允許任何假扮擁護《基本法》並效忠特區的人進入特區管治體制,強調任何「花言巧語」都不能為過去的言行、所寫書籍、文章「漂白」。

鄭松泰被「DQ」,一些人當然質疑政府「搞清一色」,甚至認為民主派已經行人止步,無緣於參選從政。然而,鄭松泰的個案並不應該與民主派的命運劃上等號。以民主黨為例,其過往也重視而且尊重「一國兩制」,對於《基本法》和特別行政區的立場鮮明,大家沒有理由假設所有民主黨員都不能入閘。

民主派與政府應重啟互動

再者,西貢區議會主席周賢明及新思維主席狄志遠兩名非建制派人士順利循社福界入閘參選。尤其是獨立民主派的周賢明早前曾聯署反對《港區國安法》,這至少顯示曾經反對《港區國安法》者也不必然不符合參選資格。僅兩個人的例子當然不足以推論大局,但無論如何,民主派既要在新形勢下走下去,便得盡力尋找最大的參政空間。

在後修例年代,政權與民主派的互信破裂,如今既要重建信任,始終需要時間及互動。更何況政治本來就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狀態。即使是現時已被「DQ」的鄭松泰也只是五年內不得參選,五年後若捲土重來是否合格,又有誰能說得準?

以民主黨為例,過去幾個月來,他們受到不同人士公開勸籲應繼續參與選舉,在新的制度下監察政府工作。觀乎民主黨至今態度卻舉棋不定,既說一切留待黨大會決定,又坦言參選決定需要考慮不同因素。有意從政的民主派人士不如下定決心參選,以看能否透過良性互動,促進互相理解甚至信任。

新事物新常態的新適應

互動不是單方面的責任,政府也要責任將香港的參政空間讓人看得明白。以鄭松泰為例,他去年獲港澳辦不點名「肯定」留任立法會,一度被認為今次可以通過資格審查,以立法會議員身分成為選委會當然委員。故此其被「DQ」甚至裁定失去議員資格後,連建制派也有議員向《香港01》表示意外、愕然,形容他過去一年表現「恰如其份」,「有時較建制派更建制派」,「沒有搞事、踩界行為」。

惟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僅不點名地指出鄭松泰是「嘗試假扮擁護或效忠的人」,以「花言巧語」為過去言行「漂白」,並謂「騙徒最叻就是扮演不同的角色」。有關準則若未有說得清楚,客觀效果就是令人不明白香港的參政空間,一些有意在「一國兩制」框架內作反對派的人亦不知該如何做,這樣稱不上有利香港政治大局。

資格審查本身是「一國兩制2.0」的新事物,相關單位第一次操作,參政者第一次面對,社會市民也是第一次旁觀。「真誠擁護《基本法》並效忠特區」的準則如何,官員應考慮在不侵犯私隱的情況下向公眾透露更多。界線愈清晰,社會愈能明白該如何跟着規範走。

而且,政治看法亦是可以隨著時間而修正和鞏固。事過境遷後,不少人都會更新他對事物的看法,政治人物改變立場的例子香港人也見過不少。一些人即使在反修例運動作或有言行過激,但誰能說他們如今不可以「痛改前非」,而且「心悅誠服」地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既然如此,政府官員的操作及安排又是否為曾經「迷途的人」保留「重回正軌」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