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歇爾的歐盟「全球門戶」計劃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歐盟斥3000億歐元(2.6萬億港元)投資基礎建設等項目,雖說是幫助疫後經濟復甦,但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意味也甚是明顯。此名為「全球門戶」的計劃不論能否打響如意算盤,肯定也標誌着世界格局的新一頁。

歐盟委員會及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周三(12月1日)公布「全球門戶」計劃,表示將在2021年至2027年間投資3000億歐元在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項目,範疇包括數碼化、衛生、氣候、能源、運輸、教育和研究等。

由中歐協定到經濟抗衡

回看僅在一年前,歐盟才與中國簽訂《中歐全面投資協定》,象徵歐盟在經貿問題上並不希望跟隨美國步調,以冷戰思維處理對華關係。惟拜登政府上台後積極拉攏歐洲盟友,加上歐洲議會的民粹氣氛,後者最終以新疆棉花問題等為由凍結了《中歐協定》的進程。

若說《中歐協定》是一種經濟融合,目前歐盟策劃的就是一種經濟抗衡。先是七國集團(G7)月前提出「重建更好世界」(B3W)計劃,到現在歐盟涉資3000億的「全球門戶」計劃,在在令人聯想起上世紀冷戰初期的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援助拉攏歐洲國家的支持,以協助重建防範共產陣營的擴張。新冠疫症與世界大戰同樣帶來經濟衰退,當年的美國與蘇聯爭霸今天換成為中美角力。

軍事力量與意識形態之爭

銀彈政策以外,軍備競賽亦不無類同之處。一個多月前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便指出,中國試驗了能躲避美國核防禦系統的高超音速導彈,儘管中國外交部澄清那只是「例行的航天器試驗」。近日又有報道指,美英等七個國家援助台灣軍備自主研發,推進所謂「潛艦國造」。

冷戰與當今之世的不同

在意識形態方面,歐美和中國的對抗亦相當明顯。歐盟在公布「全球門戶」計劃的時候便明言,「增加投資促進民主價值觀和卓越、善治和透明度」,項目要「符合歐盟的民主價值觀和國際規範和標準」。可以說,這些投資項目不只是為了經濟復甦,也是為了推廣歐美的意識形態,拉攏盟友以抗衡中國。

然而,此種計劃無疑假設了歐盟具有一致的價值觀和理念。但例如匈牙利的歐爾班政府便與歐盟屢有齟齬,亦曾阻止歐盟發表一份譴責中國修改香港選舉制度的聲明。這是因為政治價值往往是多元,對於自由、民主、人權等具體落實容易有多種合理的詮釋和理解。歐盟內部尚且不可能完全一致,又如何期望將其價值觀幅射到各國?

再者,今時的世界格局已經與馬歇爾計劃的年代不同。當年歐美的經濟份量舉足輕重,亞非拉國家只能仰其鼻息。如今世界南北的經濟實力已經不如以往懸殊,中國經濟規模甚至正在追趕美國。G7的英美加法德意日及承諾斥資3000億歐元的歐盟,是否有足夠的經濟能量同時推動B3W及「全球門戶」兩個計劃,實在不無疑問。尤其在新冠疫情後,歐美經濟可謂自身難保。

不少人將中美角力形容為新冷戰,不管這個說法是否恰當,但至少可以肯定當今之世與大半世紀前已不一樣。冷戰時期美國能以圍堵政策逼使蘇聯瓦解,不代表今天歐美有相同的能力令中國倒下;歐美自由民主曾經被視為世界終點,如今逐漸被認識這是天真甚至虛妄。世界格局從來都是動態的,對世界的認知因而必須實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