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選給民主政治的一課

撰文:倪文迪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大選結果周日(24日)出爐,馬克龍在第二輪投票中擊敗極右候選人馬林勒龐,成為法國自2002年修改總統任期後首位成功連任的總統。

走中間路線的馬克龍雖然成功連任,但贏得並不輕鬆。民調雖然反映他一直領先,但與對手馬林勒龐的距離卻一度只有數個百份點,美國及歐盟都非常擔心勒龐一旦勝出,可能影響到法國的政治立場及歐洲承諾。美媒《政治人》早前指白宮非常擔心因此而令西方同盟瓦解,而法國、葡萄牙、西班牙三國總理或首相在第二輪投票前更聯合發文呼籲法國民眾支持馬克龍,可見選情緊張。

+2

極端主義雖敗仍勝

馬克龍雖然最終勝選,力保總統之位,但他的競爭對手表現卻也不錯,極右主義的影響力正在擴大。在本月10日的第一輪投票中,馬克龍得票27.8%,極右的馬林勒龐為23%,極左的梅朗雄為22%,三者差距不超過5個百分點,可算是旗鼓相當。雖然第一輪選舉投票率一向較低,差距亦較少,但位於政治兩極的馬林勒龐和梅朗雄表現都比上屆選舉要好,得票率都增長了近2個百分點。而到第二輪選舉中,馬林勒龐的得票率更近42%,遠高於上屆她第二輪得票的33.9%。

再者,這次選舉投票率估計只有63%,比上屆差了約10個百分點。換言之,得票58%的馬克龍只是獲得約36%法國選民的支持,實在難如他自己所言是「所有法國人的總統」。選舉結果反映了在這五年間傳統中間路線的支持繼續下降,而極端候選人的支持卻有所增長。如果此趨勢繼續下去,加上下屆馬克龍又不能再連任,難保極端派候選人將問鼎總統之位。

+4

當然,馬林勒龐今次選舉修改了政綱,例如在難民問題上較溫和,也公開譴責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她的路線看起來不那麼極端,但這不足以解釋為何她能從中間派代表的馬克龍手上搶去選票。

法國選舉過往由共和黨和社會黨二分天下,馬克龍在2017年一舉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中間派選民不滿於傳統兩黨都未能顯著改善經濟民生,令本來支持法國中間偏左社會黨以及中間偏右的共和黨支持者改為支持他。馬克龍在位五年,雖然不算懶政,但法國人民的不滿似乎未有減弱,例如在他任內就發生了「黃背心」運動、中學教師因宗教問題被斬首等嚴重社會事件。對政治精英中間溫和路線的不滿,令更多民眾於是選擇支持極端候選人。因此,不管是極右的馬林勒龐和極左的梅朗雄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

選舉輪替不是萬靈丹

由此看來,這次法國大選不只是法國人的事,也反映了當下西方民主選舉面對的挑戰。傳統的民主理論認為民眾可以通過投票選擇更好的執政者,而政黨輪替可以改善政治。但西方民主政治在近幾十年開始固化,傳統政黨的政治精英未能回應民眾的期望和解決社會民生重要問題,令愈來愈多人失望。此時,原本在社會邊緣的極端主義開始抬頭,一些人認為反正傳統政治精英也解決不了問題,倒不如「死馬當活馬醫」,給這些極端主義的政治人物機會。

這漸漸已經成為西方民主國家的風氣。走偏激路線的政治素人特朗普在2016年成功打敗建制精英希拉里當選美國總統、2017年德國國會大選極右的另類選擇黨(AfD)一躍成為第三大黨都是在這種風氣下形成。雖然結果特朗普未能連任,另類選擇黨在2021年最新的德國國會大選也未能更進一步,但極端主義風氣就像這次法國大選所反映,在西方國家仍然普遍有一定的支持。假若傳統的建制精英一直不能帶來改變,從根本解決問題,那麼民眾只怕會將對現實的不滿轉化為極端主義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