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農曆新年】長春社介紹花燈歷史 辦工作坊教扎花燈冀傳承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說到花燈,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元宵燈會和猜燈謎。一盞盞花燈由紙扎而成,配以不同的圖案形狀,點起燈來更加漂亮,光彩奪目。小小花燈的背後,原來有悠久的歷史,也涉及到本地的傳統習俗。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執行總監黃競聰博士說,點燈已有相當悠久的歷史,在古代,花燈平日可用以照明,而其傳統功用則在祭祀上有重要角色。早在康熙版和嘉慶版《新安縣志》中,已對點燈活動有所記載:「元宵,張燈作樂。凡先年生男者,以是晚慶燈」。因此點燈也有「慶燈」的別稱,而「燈」正是取了「丁」的諧音,是氏族為過去一年出世的男丁而慶祝。

今時今日的香港,原來還保留著點燈這個習俗。黃博士表示,現時新界部分圍村,例如是上水的廖氏和新界鄧氏等等的大族,仍然有做點燈的習俗,不過他們也面對著傳承的困難,因為出生的男丁不是很多,故此可能要隔幾年,生了三至五個男丁,然後才點一次燈。他解稱,點燈要做不少傳統儀式,也要宴請村民,再將男丁名字寫入族譜,是一次被家族承認的動作,因此需要大費周章。

香港紮作師傅冒卓祺製作花燈。(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提供圖片)

傳統花燈為常見的扎品,由竹篾及紗紙製成,以雙手扎出不同形態,而其實扎作也是千變萬化。黃博士說,扎作舖就是我們常說的衣紙舖,平時多造祭祀扎品,但也會扎花燈、麒麟及舞獅等扎作,有美術扎作之稱。

黃博士說,香港近年也開始復興傳統紙燈籠慶中秋,也不少人買楊桃和金魚燈籠。(資料圖片/黃妍萍攝)

然而,這個行業愈來愈少新人,扎作師傅已經不多,「行內真係得返好少人」黃博士指,現時社會的文化受西方影響很大,就連元宵節也有轉型,「現時甚少華人會慶祝元宵,只視作情人節,反而係買花送比另一半,可以反映出西方文化嘅影響」。

本港新界大族仍有點燈傳統,他們會製作大型花燈進行儀式。(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提供圖片)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將在2月2日(六)下午,舉辦「迷你花燈工作坊」,請來香港本地紮作業工會會長冒卓祺,教導參加者扎小型花燈。黃博士說,一般製作花燈需要很大的空間,因此這次與冒師傅合作,研究教授製作簡易版花燈,適逢新年和元宵,可將自製花燈用作送禮或自用。

上水廖氏進行點燈儀式。(長春社提供圖片)

新春添喜慶—迷你花燈工作坊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日期: 2019年2月2日 (星期六)
時間: 14:30 – 17:30
地點: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地址:西營盤西邊街36A 後座)
講者: 冒卓祺師傅
名額: 20人
費用: HKD 280 (連工具及材料費用)
公眾人士網上報名:http://www.cache.org.hk/signguestbooka.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