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中巴廠改地硬上馬 擔心造成屏風樓效應 議員跨黨派反對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去年八月,膠著多年的柴灣前中巴車廠重建計劃,正式獲批建築圖則,批准建造兩幢商住物業用途。然而,有關項目一直遭地區人士批評,其建築造成屏風樓效應,以及交通安排混亂等問題。不過,2013年城規會批准有關申請。有區議員表示,當區區議會一致反對此項目,又批評有關當局繞過區議會,漠視民意。

前中華巴士廠的住宅及商業綜合項目,早於2001年已向城規會提出,並於柴灣區議會作諮詢,有關申請於2002年獲城規會所接納。2012年,方案再作修改,並向城規會申請,後於2013年8 月獲通過,批出興建兩幢分別36至38層高的商住物業用途。

換地方案一直存在不少反對聲音,包括指新的大廈設計成單向建築,長而綿延的外牆會造成「屏風樓」效應﹔也有地區人士指,柴灣及小西灣區內未有增加交通配套以配合未來新增人口。東區區議會於2008年及2012年先後兩次反對中華巴士公司就柴灣車廠項目提出換地申請。

2013年8月起,城規會便沒有諮詢過區議會意見,有關申請被質疑是繞過了區議會「硬上馬」。景怡區議員梁國鴻向《香港01》表示,規劃署並未曾交代項目詳情,交通及屏風樓等問題未曾處理,純粹是城規會角度認為「已解決」,而整個過程並沒有諮詢民意,「唔知點解可以繞過區議會。」

柴灣舊巴士廠將改劃用途作商住建築。(資料圖片)

漁灣區議員徐子見則表示,會上有官員表示區議會在2001年已贊成有關分區大綱圖,不過他解釋,此大綱圖只說明該地段的改建用途大綱,而所有細節例如是將會建樓等,均不包括在大綱圖內,有關官員的說法有斷章取義之嫌。

徐子見又說,有關項目將會建造容納6000人居住的房屋,而本身附近已有4000名居民,在這個缺乏社區配套的工業區中,容納如此多人口將會不勝負荷,「附近連超級市場同街市都無,加上返工返學又係用同一個巴士站,將會造成交通混亂。」

徐子見認為,區內居民全用同一個巴士站,將會造成交通混亂。(資料圖片)

面對「跨黨派」反對阻力,這項申請能否有轉機?徐子見認為,區議會一致反對有關申請,但相關申請已經獲得城規批准,在區議會層面已經沒有可以做的事,「完全係繞過咗區議會。」他又指,將會就此計劃下一步行動。

規劃署回覆《香港01》查詢時指,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秘書處分別於2012年8月24日、2012年12月14日、2013年1月22日及2013年3月1日,公布申請人遞交的規劃申請及進一步資料以供公眾查閱。在公眾查閱期間共收到112個公眾意見,其中共有7個支持/不反對、79個反對及26個給予意見。東區區議會亦於2012年12月14日討論了該規劃申請。

規劃處續指,在2013年5月24日,申請人提交了覆核申請及進一步資料以回應城規會對交通影響、樓宇設計及公眾休憩用地的意見。而城規會秘書處於2013年5月31日公布申請人遞交的覆核申請及資料以供公眾查閱。在公眾查閱期間共收到27個公眾意見,其中共有4個支持、21個反對及2個給予意見。東區區議會於2012年12月14日的意見及有關的會議記錄,原先規劃申請以及覆核申請的公眾查閱期間所收到的公眾意見,均載於城規會文件供委員考慮。

在2013年8月23日,當城規會考慮規劃申請時,城規會認為申請人已解決了先前有關交通、樓宇設計及公眾休憩用地的問題。規劃署表示,經商議後,城規會在有條件下批准了這宗覆核申請;該規劃許可的附帶條件包括要求申請人落實交通影響評估所確認的緩解措施、落實申請人建議的外牆設計,以及闢設公眾休憩用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