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朗製造】牛潭尾復耕招人種港稻 農的傳人:自己種就有信心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1950年代,元朗絲苗的名聲盛極一時。元朗是香港的平原,水土肥沃,禾田曾一度佔元朗整體耕作面積八成。翻查古料,地方志《新安縣志》記載香港開埠前歷史,書中就記述稻米曾一度成為本港的主要農作物,元朗絲苗更因其細滑特點而聲名大噪,可是直至1980年代,本地農業式微,自此再也尋不獲元朗絲苗足跡。
元朗新興農場的第三代傳人楊俊武(Mole),原為放射師,近年見證牛潭尾村陸續發展,不忍村落的農業就此沒落,於是他近年開始對外招募稻米「股東」,邀請參加者親自投入農田種「信心米」,共同寫下元朗稻米新一章,他說:「要畀香港人對本地食物有信心。」
攝影:邵沛琳

楊俊武(Mole)今年31歲,在元朗土生土長,雖然未經歷過元朗絲苗米盛產的年代,但他從小就與田地為伴。Mole雙親經營新興農場近半世紀,他爺爺以種菜起家,直至父親那代,菜田轉為養雞場。1990年代,他們被政府收回飼養禽畜牌照,農田就停止運作了十多年,Mole也到了城市從事放射師,家舍前再沒作物。數年前,Mole突然萌生重新耕作的念頭,「好多年青人近年都陸續搬到市內,村內農田閒置了,有地產商在荒廢了的土地上大興土木。我見證村的衰落,我不想看着它變差,所以着手耕種,看看沒有沒可能,令村落有回自己的產業,令村落重拾生氣。」

新興農場原本只有3、4千呎,近年獲得信芯園的信哥借出10萬呎的土地,開始復耕本地米。

「信心米」寄意港人要對本地米有信心

於是他重新回到家門前,在工餘時間拾起農具,又找來一群十數人組織耕種團隊,於由元朗信芯園的信哥借出近10萬呎的土地上,復耕昔日聞名香港的元朗米。不過他們這次種的,非元朗絲苗,而是另起爐灶,改種「牛潭尾信心米」,「直至現在我們未找到一個元朗絲苗的米種,所以找來廣西百香米種,它的香味及形狀與元朗絲苗雷同。」至於為何叫「信心米」?「一來想吃我們的米的人,對本地稻米有信心。」Mole說,信心不是建立在稻米「有機認證」的標籤中,而是讓吃的人一起參與耕作,知道食物從何而來,共同建立信心。「我想散播種子,讓不同參加者都知道,本地農業的困難之處。」

復耕工作至今迎來第三年,他們自去年起,開始對外招募對耕作有興趣的參加者,邀請他們在半年時間內體驗種植稻米。活動以「股東制」形式進行,即參加者付出報名費用,就可成為「穀東」(台語:股東),以優惠價訂購稻米。今年夏天,他們亦開始招募穀東種植晚茬(第二造米),Mole說:「參加者可學習耕種,體驗一下種米有多辛苦,如有人對農種有興趣,歡迎加入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