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母則剛|失婚照顧幼子病母 母親節如打逆境波:要主動走出困局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當人生苦楚逐層疊加,母親像大海與山,將壓力海納百川,成為至親身後的大靠山。六十多歲的莊媽媽,先後經歷失婚、照顧幼子、行業轉型、年邁母親患上認知障礙的人生低谷,她選擇主動帶領親人走出困局,三代人加入生態義工行列,成功將兒子由興趣轉變成大學本科,她則由採購員轉型院舍照顧員,學懂如何利用工作知識紓緩母親病情,十多年來的母親節一路逆境走過,今日(8日)獲邀在鄰舍輔導會活動分享感受。

鄰舍輔導會獲公司接受機構贊助,向殘疾、基層及長者派發三千個愛心福袋,冀在母親節及父親節送暖。(受訪者提供)

鄰舍輔導會獲公司贊助45萬元,今日(8日)宣佈舉辦「親親雙親」慈善活動,向3000名機構服務使用者,包括低收入家庭、殘疾人士、長者派發三千個愛心福袋,向他們送贈油、白米、飲品、口罩、餅乾等生活必需品,期望在疫下母親節及即將來臨的父親節送暖,活動舉行期間,主辦單位邀請長者出席,年紀最老包括102歲的婆婆,以及60多歲的莊女士與83歲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母親到場分享感受。

母親節克服重重難關

對於莊女士來說,每年的母親節就是要在人生中不斷克服一重又一重的困難。原本任職採購員的她,十多年前就在兒子就讀小二的時候與丈夫離異,前一年又剛好遇上父親離世,一屋人面對「阿仔無老豆,阿媽無丈夫」的鬱結,決定主動外出求助,當時她發現居住的天水圍區缺乏合適一家人共同使用服務的中心,即使登記成為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使用者,「個中心照顧到阿媽,阿仔去到對住又覺得好悶。」她其後發現兒子對生態產生濃厚興趣,其時香港濕地公園正招募義工,於是帶着母親及兒子由屋內走向大自然,每逢周末一有時間便抽空報名參加生態遊,又報名成為綠色力量的義工,一家三代人考察米埔觀鳥,鳳園看蝴蝶。

大自然敞開人的心胸,同時打開兒子思安的眼界,雖然成長在一個缺乏父親的童年,但她一直鼓勵兒子向着興趣發展,就讀英皇名校的他原本可選更「有錢途」的職業,但莊女士勸他「做人開開心心便好」,最終兒子就讀較為冷門的香港大學生態學及生物多樣性學系,畢業後正找尋與生態保育有關的工作,向着理想逐步出發。

職業轉型賦予照顧技能

然而,人生磨難是解決一個問題,又為你帶來另一道難題,2011年開始,莊女士發現媽媽善忘及認知出毛病,「佢試過朝早七時去朋友屋企,原本中午返到,但直至晚上七點先返嚟,佢話天黑黑認唔到路。」直至2014年終證實患上認知障礙症,同一時間莊女士因行業轉型,她由採購員轉任殘疾院舍護理員,曾在治療部照顧嚴重殘疾人士,見證病人身體狀況日漸轉差,「佢哋吞嚥能力下降,由食正餐、軟餐、糊餐,最終要插喉輸送營養,去到呢個狀況已經無法逆轉,我就知道要畀患病的媽媽保持活動能力。」

她決定全職轉為兼職護理員,全力照顧媽媽,定期帶她參加護老中心服務,由專業人員提供物理及認知訓練,她亦會定期帶着媽媽外出,保持對社會的觸覺,即使現在媽媽已年屆八十三歲,病情未有完全蠶食她的認知能力,可自如活動及與人溝通,笑言「社工都話佢好乖好聽話,行為上唔會好失控。」

身處母親節當下,同時作為一名母親及一名女兒,莊女士相信平安健康便是最大的福氣。「媽媽成日外出返屋企唔記得洗手,畀佢激到我紮紮跳話佢,我個仔見到又忍唔住話我第時喺咁,係咪要咁樣話我?」一家人互相護短,成為最簡單而平實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