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山印度廟|區議員盼山麗苑預留通道出入廟宇 房署稱不能接納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粉嶺皇后山上有一座建於1960年代、呈蓮花形狀設計的印度廟,記錄着香港啹喀文化歷史。這座於201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的廟宇,現時卻出現鋼筋外露等情況,容易有倒塌風險。今日(8日)舉行的北區區議會會議中,有區議員動議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為皇后山印度廟重新評級,獲得全數15票一致通過。會上又關注到,希望房署在山麗苑項目中為皇后山印度廟預留出入通道,惟房署方面指未能接納。

該項動議由北區區議會主席羅庭德提出。據他表示,皇后山印度廟或者是全世界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同類建築,惟現時其外圍有攀藤植物,目測部分樹木沿廟頂生長,擔心有倒塌風險。此外,羅亦指出於2021年下旬,該處附近將有山麗苑及皇后山邨入伙,將新增3萬人口,預計會因鄰近屋苑範圍交通方便,吸引更多人前往探秘,擔憂對廟宇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他續指,印度廟經妥善保育後可成為社區地標,而古諮會對其進行評級已是11年前,認為應就近年情況重新評級。

三級歷史建築皇后山軍營印度廟,外型甚為殘舊,更有樹木依附建築物生長。(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會上邀請了建築歷史學者黎雋維博士出席和發言,黎指出,以現代主義設計的印度廟在全球都比較少見,認為其軍事、宗教和建築文化價值相當重要,當中印度廟造型、結構似摺紙狀,相似的建築例子在香港絕無僅有。他又指,舊建築內有鋼筋外露和植物生長的情況十分常見,而時值雨季,補救和維修雖只是「簡單工夫」,但雨水令鋼筋生銹、問題會更加嚴重,認為修復工作有逼切性。

鄉事派區議員:希望英軍走後有個旅遊景點

鄉事派的北區區議員侯福達亦在會上表示,皇后山蓮花形的古廟當年是一個「總壇」,在殖民地時代讓英軍和啹喀兵拜祭,又形容當年如啹喀新年等都有很多活動,稱自己「好多節目都參與過」,強調印度廟的保育價值很高,「希望經過英國殖民地、(英軍)走咗之後,喺皇后山可以有個旅遊景點!」

古物古蹟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袁賜弟在會上表示,2010年古諮會根據歷史價值、建築價值、組合價值、社會價值和地區價值、保持原貌程度和罕有程度,將印度廟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惟他們對重新考慮建築物的評級持開放態度,又指如有相關的歷史研究和資料可交予該會參考。此外,袁又強調會與地政署有緊密溝通,如地政署有以保育準則的維修行動,該會的專家可給予意見。

+11

此外,羅庭德作出了另一項提案,要求房屋署在山麗苑居屋銷售公契為皇后山印度廟預留出入通道。他指出,1975年的相片中見到皇后山印度廟是使用現時皇后山房屋項目的位置出入上落,但早年規劃整個皇后山房屋項目時卻未有照顧到此印度廟的出入通道;認為在規劃和施工層面來說,房署有必要回應社區。惟房署代表今日在會上表示,批地文件及公契擬稿中,並無要求預留地段內任何土地作為鄰近土地或建築物的通道之用,而提案中欲預留出入通道,部分在山麗苑內,部分在屋苑範圍外,指整個發展項目已接近完工階段,「欲預留通道」亦不能直達公眾街道或行人街道,必須經由屋苑內的緊急車輛通道/車輛通道或屋苑內其他地方接連,因此表示未能接納上述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