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廈食店第六輪抗疫資助冇份 少數族裔店主:只能捱兩三個月

撰文:呂諾君
出版:更新:

第五波疫情爆發,政府早前宣布推出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注資270億為各行各業提供援助,其中食肆最多可獲50萬元,惟在重慶大廈內苦苦經營的一班食店店主,卻猶如「被遺忘的一群」。皆因他們大多持有的是食物製造廠牌照,在過去數輪均未獲資助,有店主坦言生意如「吊鹽水」,估計最多只可捱2至3個月,希望政府能夠特事特辦,協助少數族裔人士經營的小店能夠撐下去。

在重慶大慶二樓開設食店的Shah先生希望,政府能將他們和其他餐廳一視同仁、給予援助。(呂諾君攝)

食肆持食物製造廠牌至今只獲一輪資助

政府在1月27日宣布將會推出第六輪抗疫基金,相關文件本月14日交立法會財委會,決定注資共270億。其中餐飲處所的資助再度加碼,合資格持牌人可根據其營運的處所面積獲得一筆過10萬元至50萬元不等的資助,比起第五輪抗疫基金700 平方米以上食肆可獲25萬多出一倍。處所中亦包括在美食廣場內經營、持食物製造廠牌照的持牌人,但在此之外,香港仍有不少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的食店,除了在第一輪基金獲資助8萬元,由第二至第六輪(即去年4月至今)均未再獲任何支援。

在重慶大慶二樓開設食店的Shah先生,由巴基斯坦來港已26年,店舖在2007年開業。他表示,生意由2019年開始下跌,到此刻卻是最差;由以往每日有約200人前來光顧、生意額有約一萬元,到現時「有30人嚟都好開心」,而第五波疫情下連同外賣生意也大大減少。Shah先生指,店舖只能減少一半人手,幸得一眾員工諒解,但不明白為何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的店舖,雖然同為飲食業處所受影響生意急跌,但就只得第一輪資助,第二至六輪「一次都冇」,「我哋都係日日開門做生意,都係喺度捱......政府漏咗我哋,唔止係重慶大廈,出面有好多其他舖頭都係拎呢個牌。」

來自非洲的Tess,食店在重慶大廈地下開業四年,同樣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呂諾君攝)

食肆禁晚巿堂食令轉做外賣 造成更大競爭

除了希望政府能將他們和其他餐廳一視同仁給予援助,Saha先生又指,2003年沙士只維持了一段時間,今次疫情卻如無止境持續,現時看不到前景,「之前仲會每日都希望疫情快啲過、快啲完,但𠵱家嚟到第五波,都唔知仲有冇第六、七、八波!」他坦言感到絕望,而舖位租金2萬多元,在業主沒有減租之下,靠着現時生意食店最多只捱得2、3個月;家中有5個小孩的Saha先生,雖然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但對在這樣低迷的市場環境下另覓工作也感十分「頭痛」。

來自非洲的Tess,食店在重慶大廈地下開業4年,同樣持有食物製造廠牌照。她透露,自疫情發生以來生意大跌七成半,而兩個舖位租金共約3萬元,店內有兩名全職員工, 「我也不明白為何政府支持一些食肆,又不支持另一些。」Tess表示,一眾店主都很努力遵守政府的防疫規例,但疫情下很多食肆轉做外賣,重慶大廈小店面對大量競爭,生意更受影響,「很多人還是認為重慶大廈有很高感染風險,所以外賣生意其實很少。」

少數族裔不理解中文 難接收防疫資訊

對於日新月異的防疫措施,不懂中文的Tess坦言要掌握資訊並不容易,例如電子針卡EVT程式,她到現時仍不太清楚,執行也有困難,「我有時會到外出,不是每分每刻都在店內,也沒有錢多買一部智能電話讓店員替客人掃碼。」

前油尖旺區議員陳嘉朗指,重慶大廈內有約5間店舖因持有的牌照不同,在過去數輪未獲基金資助,也有數間店舖因捱不住疫情寒冬已經結業,店主們呻苦之餘,也有「今次又冇我」的感覺。陳表示,所有餐飲業處所在疫情中都受盡苦況,而由於言語不同、資訊不流通等,他在自發落區時發現一眾少數族裔人士對疫情措施很多時不甚了解,批評政府「交功課形式」、「入唔到屋」,各種熱線又長期打不通,「好多時中文媒體有嘅資訊,例如前往隔離要準備啲咩等等,佢哋都唔知道。」 陳促政府至少給予這班店主現時食肆能有的最低資助,並在日後加強支援,以讓他們能順利過渡第五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