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圍樓】愛民邨地下通風口擬改建辦公室 居民需穿天井而過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本港舊式公屋採用雙塔式設計,亦稱為「井型公屋」,大廈呈正方形,中間有一個留空的天井,令空氣流通,大廈地下亦會鑿開多個洞口,既可作為居民的休憩地方,也能方便居民出入。七十年代落成的何文田愛民邨,便是其中一幢採用雙塔式設計的公屋。
然而,房署最近卻以善用房屋資源為由,宣佈擬將衛民樓地下8個通風口改建成辦公室,區議員斥房署在沒做任何諮詢的情況下改建地下通風口是漠視民意,通風口是居民日常休憩、出入的通道,改建後居民出入要兜遠路,而居民亦擔心改建後會引致安全問題。

房屋署於去年12月,突然以善用房屋資源為由,宣布將衛民樓地下8個通風口,改建成辦公室。九龍城區議員吳奮金斥,房署改建衛民樓地下通道會嚴重改變原先公屋設計,影響居民原有居住環境,「衛民樓原本有34個通風口,只剩下8個未被改建,房署現時要將最後8個都封起,沒考慮居民感受。」

衛民樓34個通風口大部分都被改建成辦公室,現在只剩下8個通風口仍未被封。(吳奮金議員提供)

吳議員指:「這些通風口不只是通風那麼簡單,也是行人通道,及居民日常休憩的地方,居民經常會在這些通道做運動、耍太極、下棋,甚至避雨。」他指居民亦會善用這些通道舉辦不同活動,例如盂蘭節時會舉辦相關節慶活動,改建後居民便不能再做。他曾就事件諮詢市民意見,市民大反應地表示「梗係唔好!冇理由咁圍,日日喺嗰度出入,圍咗咪好唔方便」,封掉後居民出入便要兜遠路。

通風口除了通風外,也是行人通道,及居民日常休憩的地方。(吳奮金議員提供)

此外,居民亦擔心安全問題,「每個通道近天井位置都有一條走廊,走廊有上蓋,居民會於走廊位置行走,但封掉後,該走廊便會消失,居民逼不得已要走出天井。然而,愛民邨不時會發生墮樓案,居民都不敢走出天井,擔心會發生危險。」他形容,愛民邨內另一大廈信民樓地下被改建成辦公室後,經常收到市民投訴,指經過天井時都提心吊膽,擔心會遇到危險,憂慮衛民樓會步信民樓後塵。

吳議員又指,有居民向他反映擔心保安問題,因為改建成辦公室後,會出租給一些非牟利機構,意味着地下位置會多了陌生人士出入,令大廈保安失去保障。「房署在改建前沒有諮詢居民意見,是漠視民意。」

愛民邨不時發生墮樓案,居民人心惶惶。(黃偉民攝)

他指,愛民邨的設計除了地下有通風口外,二、三、四樓也有不同的空置空間,不明白為何房署不把這些樓上空間改建成房屋,以紓緩本港現時房屋緊張的問題,反而捨易取難,選擇將地下通風口改建成辦公室。

資深大律師陸偉雄指,不論在地下還是樓上進行改建,都要考慮通風設備、防火、照明、結構安全及環境等問題,並需入紙向房委會申請,在得到房委會的批文後,才可進行改建。然而,可以在地下加建不代表也可以在樓上加建,因為地下的可負重量比高樓層大,在樓上建屋限制會比較多。
 

通道近天井位置原有一條有走廊,改建後走廊消失,居民只能走出天井。(吳奮金議員提供)

房署回覆《香港01》查詢指,關注到社會對福利及社區服務設施的需求,署方一直有就公共屋邨住宅範圍以外的一些閒置空間(例如地下空格)可否改建為社福用途的單位進行研究。在研究改建的可行性時,房署會考慮有關改建是否符合建築物條例及相關法例的規定,地契條文和地區意見等。

房署續指,計劃將愛民邨衛民樓地下部分空格改建為社福用途單位事,目的是為照顧公屋住戶的社會服務需要,以及適當地善用現有屋邨的空間。房署指理解各持分者對改建計劃可能有不同的意見,因此,會繼續與屋邨管理諮詢委員會保持溝通及提供相關資料,盡量平衡不同的社區需要,以便善用公共屋邨的土地資源,為居民提供更多元化的社福服務。

居民擔心改建後,地下位置會多了陌生人士出入,令大廈保安失去保障。(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