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附造紙教學】廢紙都可以再造 手造紙達人盼改變港人

撰文:黃桂桂
出版:更新:

南朝蕭繹曾寫一首《詠紙詩》:「皎白猶雪霜,方正若布棋。」紙在以前是「寶」,到了現代,隨着機造紙取代手造紙,紙的價值每況愈下,早已淪為「草」。造紙達人楊慧(Because)卻選擇抓緊這一根草,靠一雙巧手、一部攪拌機,將一張張廢紙變成皎白方正的花紙。在造紙的同時,她也被紙重新打造,從造紙中找到自己。

楊慧說愛上造紙只是一個機緣巧合。她以前在香港藝術學院讀設計,就讀期間,學校校舍由灣仔市區搬去筲箕灣譚公廟道,她形容:「新校舍位置偏僻,由地鐵站前往學校的路上,會見到很多植物。」適逢學校十周年紀念,每位學生都要呈交一份海報設計功課,楊慧想要找一張比較「自然」的紙,可是逛盡不同文具店,都只有生硬的機造紙。一天返學時看到路旁的花花草草,她靈機一觸:不如自己造一張紙。於是上網尋找造紙教學,親手造了她生命中第一張紙,就此結下「一紙情緣」。

水木研社創辦人楊慧(Because)。(譚威權攝)

當時「造紙」對她而言只是一個興趣,她沒有想過要把興趣當飯吃。畢業後做了兩年平面設計師,發現現實與理想落差太大,她變成一個扯線公仔,沒有自主性。正當感到迷茫之際,母校開放日,找她回去開班,教授手造紙。沒想到,母校一個無意的邀請,她重拾造紙的樂趣,改寫了她的一生。

2016年,她在佐敦成立「水木研社」,「取名『水木研社』是因為水和木是造紙最基本的材料,抽取木的纖維後,再於水中重組,就成了一張紙」。她開始全職造紙、手工書及手造紙囍帖等紙製產品,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要開拓一個新的行業更是難上加難,楊慧表示,「以前香港沒有人專造手造紙,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我只能盲人摸象,一點一點摸索出可行的方向。」

2016年,她成立「水木研社」,全職造紙及手工書。(譚威權攝)

慢慢做出名氣,不少結婚新人都會找她造手造紙囍帖,昔日的興趣變成職業,日造8小時的紙,楊慧形容「覺得自己好像一個機械人」,不斷重複的工序使她對造紙有時也會厭倦,更一度想過放棄,可是最終仍堅持下來。「我靜下來問自己,不造紙後是否會變得開心?但內心的答案告訴我:不會。那一刻我知道我要繼續造下去!」

楊慧認為,手造紙不論質感、價值都是機造紙無法取代的。(譚威權攝)

紙張彷彿感應到楊慧的心靈一般,她的心態一變,手造紙也變得更有質感了。「厭倦期造紙會比較心急,失去了享受過程的樂趣,造出來的紙的質量也跟着一落千丈,厚度不平均、穿孔等問題應運而生。心態調整後,造紙時不再想亂七八糟的事情,只是靜下來,放空自己,享受造紙的過程,沒想到,紙的質量就變好了。」人造紙,紙造人,她認為造紙是打造自己過程。

「水木研社」中的「水」和「木」,是造紙不可或缺的材料。(譚威權攝)

除了打造紙、打造自己,她更希望的是打造香港人。「人、紙和大自然之間互相緊扣,人不能獨善其身,但是香港人太浪費了。就例如很多紙廠、印刷廠在造紙時會切下很多紙邊,這些紙邊都是新紙,卻因為不合尺寸而變成垃圾。很多香港人把垃圾分類,扔去三色回收箱,便認為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他們卻不關心這些紙是否真的被運到回收廠。」

人類對造紙需求大,使大量樹木被砍伐,破壞生態平衡。(譚威權攝)

「其實環保很簡單,造紙也很簡單,簡單到只需一部攪拌機就可以。」把廢紙和樹葉放進攪拌機裏攪拌,然後倒到水中,用手輕輕攪勻,再用隔網撈上來,重複一次,把裝飾用的乾花、乾葉鋪上去,再放到平面上等待自然風乾,約1至2日便完成。楊慧說,最困難的步驟是撈上來那一下,因為力度控制失當,紙漿分佈不平均,就會導致厚薄不一,「但只要多練習幾次就可以,整個步驟絕不繁複,甚至可以在家自己造。」

楊慧與北角柏蔚山合作,於屋苑會所開辦「造紙班」。(黃桂桂攝)

恰巧有私人屋苑找她合作,在會所中開設「造紙班」,正好可以宣揚楊慧的理念,「我希望透過造紙,在學生心中種下一棵環保的種子。」她造紙,紙卻重新打造了她;香港人造紙,又可否被紙重新打造?楊慧道:「只願這棵種子會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