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而不決】一個精神健康中心選址拖五年 平機會揭責在兩部門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自2009年起,政府在全港各區設立精神健康綜合服務中心,為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但自計劃開展以來,中心選址經常遭到地區反對。平機會早前委託理工大學就精神健康綜合服務中心進行研究,調查服務中心落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研究發現,政府在推動選址計劃時被動,曾試過有一服務中心因市民反對而拖延4至5年。平機會批評社署及各部門的角色被動,建議政府應就精神健康綜合服務中心的公共諮詢訂下諮詢期限,並經常與地區人士進行協商。

平等機會委員會今日(29日)發表委託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的研究,研究訪問了74個單位,當中包括政府部門代表、立法會議員、區議員、社區代表及服務使用者,以探討支持或反對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選址的理由,以及評估不同選址諮詢的可行性,以找出能減少公眾反對落成中心的方法。

平等機會委員會今日(29日)發表委託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學系的研究,研究訪問了74個單位。(黃文軒攝)

政府於2009年開始,在全港18區內設置共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為區內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其家人/照顧者及居住當區的居民,提供社區支援服務。惟計劃推行近十年來,曾有18間中心進行公眾諮詢,但有9間遭社區人士反對,目前只有15間在永久會址營運,尋覓會址障礙重重。

曾花五年未落實中心選址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黎永亮擔任是次研究的研究員。他批評,政府部門如社會福利署及民政事務署在選址過程中,如遇到市民反對,均以猶豫不決的態度處理,拖延整個落戶過程。黎永亮以研究中的其中一住宅為例,他指該處的ICCMW經選址後,用了一至兩年時間向市民諮詢,惟消息一出引來大批反對聲音,最後社署因此擱置其計劃。三年後,同樣諮詢再次上馬,反對聲音卻仍不絕於耳,計劃最後花了約五年時間,卻仍停滯不前。

大圍美林邨美槐樓互委會去年曾在樓下掛起橫額,反對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落戶。(資料圖片/李慧筠攝)

地區協商工作主要靠服務提供者

平機會署理營運總裁朱祟文補充,公眾諮詢是一個讓居民提出關注事項的渠道,政府部門收到意見後應積極解決,不應將選址計劃的游說工作落在服務提供者身上,「在諮詢時,我們要考慮反對原因是否合理,如市民對規劃有意見,可對中心設計作修改,例如中心門口不要面對大門路等。但若果以某些不正確概念反對選址,如建成中心會引來精神病患者滋擾居民等,我們參考過往建成的中心,皆沒有出現傷亡報告,服務使用者亦沒有暴力傾向,這些數據其實可以解答市民的疑問。」他指,政府及地區人士應該不斷與地區進行協商,釐清市民有關疑問。

研究建議在選址進行公眾諮詢時,應由持分者如社會福利署,或服務提供機構應向市民清晰解釋服務元素。另外,區議員的立場亦相當重要。黎永亮表示,研究訪談了幾個成功落戶選址的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發現當區區議員及屋苑互助委員會主席都曾積極推動選址計劃,認為社區領袖的角色對推動ICCMW落成有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