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博客咁睇波】瑞士vs阿爾巴尼亞 透視難民在瑞士的處境

撰文:運動公社
出版:更新:

本是同根生?瑞士聘用阿爾巴尼亞的廉價勞動力促進經濟,更以他們作為足球運動的骨幹。這次瑞士和「恩主」對決,必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瑞士國內有聲音,質疑阿裔球員的國家認同。(Getty Images)

文:高俊賢@運動公社

阿裔難民地位低下 被瑞士保守派敵視

90年代,前南斯拉夫爆發內戰,大量難民逃往瑞士,佔該國全國人口達6.5%。這類難民當中,有一半是阿爾巴尼亞裔人,他們主要來自科索沃和馬其頓。或說生活安逸的瑞士是難民的安樂窩,但是難民的社會地位難免比起以往更低下──他們信奉伊斯蘭教,堅持自己的文化和語言,在瑞士國內飽受以人民黨為首的右翼組織敵視。

瑞士人民黨發起「不要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運動。(網上圖片)

人民黨發起「不要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運動,歸咎難民是社會治安問題,和教育水平下降的元兇,並以「限制移民」作為選舉議題(這與香港的自由黨、新民黨及民建聯如出一轍)。兩年前,瑞士曾經就「限制輸入移民」發起全民公投,雖然議題最終被否決,卻可見多種族融合仍是波折重重。

足球改變命運? 

阿裔難民來到瑞士後,生活境況或有好轉,但始終被視為廉價勞工。反而足球卻成為了改變他們命運的舞台,成為了他們爭取瑞士國民認同的標誌。

瑞士出戰今屆歐洲國家盃大軍的陣容中,共有6名阿爾巴尼亞裔球員。效力屈福特的防守中場比哈美,正是當中一分子。

在瑞士出戰今屆歐洲國家盃大軍陣容裏,共有6名阿爾巴尼亞裔球員,其中一位就是比哈美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比哈美自5歲起,脫離了遍地戰火的科索沃,和家人來到瑞士,但瑞士警察卻曾經以非法移民為由,向他下了兩次驅逐令。在比哈美12歲那年,他進入了瑞士國家足球青訓中心,舉家便因此獲得瑞士護照。

除了比哈美,還有效力史篤城的翼鋒沙基利,同樣在科索沃出生。其餘4位阿裔成員分別為:馬其頓出生的米哈美迪(Admir Mehmedi)、迪斯馬利(Blerim Džemaili),和瑞士出生的泰拉沙積(Shani Tarashaj) 和 G薩卡(Granit Xhaka)。

在瑞士受訓卻轉投他國 引起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聯賽同時也成為訓練阿爾巴尼亞足球員的加工場。

T薩卡(Taulant Xhaka,他是G薩卡的兄長)、阿積迪(Arlind Ajeti)、阿巴拉斯(Amir Abrashi)、加殊(Shkëlzen Gashi)、維斯利(Freddie Veseli)、米贊巴沙(Migjen Basha)都是在瑞士出生;在馬其頓出世的阿利積(Naser Aliji)和兩位在科索沃出世的阿爾巴尼亞國腳古基利(Burim Kukeli)、連贊尼(Ermir Lenjani)則是童年就移民到瑞士生活;再加上科索沃出生,14歲左右就加盟瑞士洛桑一支阿爾巴尼亞裔人組成的球隊的簡拿(Lorik Cana),阿爾巴尼亞陣中共有10名球員在瑞士長大。他們當中有不少曾經代表瑞士青年軍出戰,但因為受到意籍主帥迪巴拉斯的招攬而改為代表阿爾巴尼亞。

Taulant(右)與 Granit Xhaka(左)這對親兄弟將於同組對決。(Getty Images)

因此,有更多瑞士的國內聲音開始質疑這群外來人的國家認同,甚至有人批評他們不會唱瑞士國歌。雖然沙基利堅持以代表瑞士為榮,不過當記者問及他來自何地時,他的答案始終是科索沃。在全球化時代,單一的地域身分認同是不是必需?即使這群移民,被歸結為當地居住環境過度擠擁、自然環境惡化的元兇,但瑞士人兩年前仍以投票方式,否決把他們排除出去,這至少表明了他們肯定阿裔移民的貢獻。

不過,隨着瑞士漸次收緊國外經濟難民的申請,加上科索沃獲准加入國際足協和歐洲足協,阿裔移民在國際賽又增加多一個選擇,他們對瑞士足球的影響力或會開始降低。

雙方這場大戰,注定是兩國歷史中劃時代的紀錄。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