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博客咁睇波】穩字行頭的歐國 vs 攻咗先算的美洲

撰文:世界波
出版:更新:

今年歐國盃與美洲盃近乎同期開打,
在開賽時間並不相撞下,球迷可以在夜間看完歐國盃,上班「蛇王」睇美洲盃。
筆者有幸體驗直落感受,只想說句:
「百年美洲盃,並不孤寂,似乎更勝歐洲。」

美洲盃較適合喜歡看進取攻擊型足球的球迷。(Getty Images)

文:洛迪高@世界波

現代足球以整體戰為主流,歐洲尤甚。歐洲足球的歐陸體系,愈來愈強調整體而忽視個人,所以才會冷門頻生,就如今年荷蘭缺席歐國盃而冰島入圍,大家亦紛紛指出比利時個人能力夠強,但配合上來如一盤散沙。

對於球迷來說,通常希望自己支持的球隊能夠贏得冠軍之餘,亦希望看到更多入球,但這要求對現今歐洲球壇而言,卻似乎太苛刻了。要知道連大家都覺得悶的 2010 世盃,平均入球數都暫高過今年歐國盃。當淘汰賽開始時,入球數可能更低。

2012歐國盃決賽,西班牙以 4:0 大勝意大利。(Getty Images)

當然大家可以期待像 2012 歐國盃時西班牙決賽大勝意大利 4:0 的情況出現,加上淘汰賽萬一落後就必定要全攻,屆時反而可能令入球數提升,但可以肯定的是,每隊為了不先失球,做好的一定是防守,而不是盡力讓對方先失球。

【歐國盃最新動態、分析及球評,盡在 01博客 x 01Sports 歐國盃專頁!(按此進入)】

【前鋒篇】失去入球本能的歐洲 vs直搗黃龍的美洲

在 4-5-1 單箭頭盛行的歐洲大陸,前鋒的作用已經不再是入球,而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爭頂高空波二傳、遊走邊線為中路球員製造空間、在中路做橋頭堡開路等。甚至有球隊打零鋒戰術,以中場客串前鋒,只求做到短傳入楔,在最近的距離入球;出色的進攻中場突增而具質素的中鋒減少,亦是此情況的成因之一。

至於在崇尚個人技術的南美,雖然身形未必有歐陸中鋒般高大,但勝在有膽識,往往未接到傳球就已準備好接下來的動作,如撞牆,如直線,更多的是轉身挑戰後衛,嘗試利用自己的強項如速度或射門等去戰勝對手,代表人物包括厄瓜多爾的 E 華倫西亞(Enner Valencia)。

(中)厄瓜多爾的 E 華倫西亞。(Getty Images)

【進攻球員篇】配合為先的歐洲 vs 扭得好踢得鬼馬的美洲

不是說歐洲球員個人技術不行,但以穩定安全為前提下,他們就算得到單對單的機會,也多選擇等候隊友走位傳球,鮮有犯險。要盤扭的話也多是直接落底或扣大位,沒有花巧或多餘動作。這是紀律。

在南美,如果大家看到邊線進攻球員持球,無論一對二或一對三,他們都較大機會選擇 run to the defender,以多樣化的盤扭方式尋找生機,結果就像智利早前對墨西哥一戰,在邊線連過兩人後,對方後防已被打散,屆時是傳是射,任君選擇。這是自由,是膽量。扭失了,一起搶,再來扭過!

智利的阿歷士山齊士(Alexis Sanchez)可謂南美洲進攻球員的典範之一。(Getty Images)

【九位球迷博客講波經就叻,估波又如何?不如睇睇佢哋嘅心水隊伍同預測!】

【中場中路篇】珍惜控球權的歐洲 vs 前傳才有出路的美洲

在現今歐陸中場線,以往經典十號的組織及梳理工作,早已慢慢向後移,如卻奧斯(Toni Kroos)及派路(Andrea Pirlo)等。他們作為樞紐,要確保球隊保持控球權,通常都多作短傳,避免在中場線就傳出威脅波,怕被打反擊。

在南美,雖不至於經典十號復興,但中場中路球員卻多向前傳送,旨在交給個人技術好的球員負責入球,因此時常在中場區域便嘗試傳險球。傳失了?搶回來便行!

德國的卻奧斯踢法穩陣,傳球卻未必如美洲球員進取。(Getty Images)

【後防篇】穩字行頭的歐洲 vs 助攻成風的美洲

歐洲球隊擅打快速反擊,故閘位球員無九成或十足把握,都不會上得太前,疊瓦助攻愈趨少見。

至於南美,流的是奔放的進攻型血液,故閘位球員須具助攻能力,加上南美球隊進攻好手都愛單打獨鬥,更需要左右二閘上前打開空間。

德國的甘美治(右)表現值得期待。(Getty Images)

特別一提,德國在右閘缺人下,為防守穩定,本來也只好用上另一中堅賀維迪斯(Benedikt Höwedes),犧牲進攻以維持防守力,幸好在上一場分組賽,拜仁新星甘美治(Joshua Kimmich)當替工表現有攻有守,且看接下來比賽能否幫助德國多一進攻瓣數。

如此直接相比或許不太公平,但這正是足球的一個動人及精彩處。你有你短傳,我有我大腳,而球迷亦有權自由選擇。今天我,便選擇了早起看美洲盃。

(作者按:Sorry 巴西,你在我心中已不是南美球隊。)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