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鉤矛:與瑞士戟類似的歐洲兵器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在14至17世紀末,歐洲兵器可謂是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各種劍、棍、火槍等武器演變出多個流派而且大量應用於戰事當中。其中威爾士鉤矛(Welsh hook)在當時曾被廣泛應用並被予以極高的評價,同時也是象徵威爾斯地區的武器之一。最早提到威爾斯鉤矛的記載是一部在1481年出版、翻譯自12世紀民間傳說的著作,文中提及的威爾斯鉤矛在當時仍是農耕工具,未被應用到戰場上,棍子部分較短,用作砍伐高處樹枝或矮樹叢。

 

此外,威爾斯鉤矛亦被稱為"Forest Bill"、Hedging Bill"、"Wood Bill"等。Bill一種同樣從採伐樹枝的同名農具演變而成的兵器,是中世紀後期英格蘭的代表性武器——「戈刀」。戈刀對披著鎧甲的敵人亦有很高的攻擊效果,因此成為英格蘭的主力步兵武器。戈刀跟威爾斯鉤矛雖然可能擁有相同的機能和操作方式,但在外型卻有很大分別。

威爾斯鉤矛,故名思義源自威爾斯地區。它是由民間農耕工具發展至格鬥武器,後來更傳入英格蘭。15世紀末,英格蘭國王理查三世正值面對敵對貴族的大規模叛亂,為了防禦叛軍,他在1482年大量購入了2000把威爾斯鉤矛。雖然軍隊在1485年的博斯沃原野戰役敗北,但據說當時國王的主力軍隊就是由鉤鐮兵和長矛兵組成,可見威爾斯鉤矛戰鬥力被受肯定。

16世紀末的著名劍士兼劍術評論家西爾弗(George Silver)在其著作中就把威爾斯鉤矛評為當代最強的武器。威爾斯鉤矛也有在莎翁的著作中出現過,《亨利四世(第一部)》第二幕四節中說道:「……然後那些桀驁不馴到甚至敢鞭打亞馬遜女戰士、偷睡路西法女人的威爾斯人,就在威爾斯鉤矛的十字之下立誓要成為惡魔的真正僕人。那諸惡的根源,究竟該如何名狀是好!」反映威爾斯鉤矛的確是坊間常見的武器。

威爾斯鉤矛的外形與早前介紹過的瑞士戟(詳見《瑞士戟與長柄大斧》)相類似,同樣有斬、刺、勾、柄打等攻擊方法,不同的是,威爾斯鉤矛特有的分叉處可衍生出更多變化的用法。威爾斯鉤矛在矛頭處有鐮刀狀的刀刃,鐮刀根部有向橫伸出的直鉤子,鉤子上又有與鐮刀長度相若、向上伸展的錐刺,因此形成分叉處。在突刺用的鉤矛上,更會在鐮刀近頂端處追加短錐刺。據講威爾斯鉤矛矛頸長約30cm,全長在210至270cm不等,被西爾弗形容為「相當理想的長度」,重大約2kg,揮舞起上來輕盈又具速度感。

至於威爾斯鉤矛分叉處的用法,主要是夾住對方武器的棍部,使其卸開(往下壓),再順勢以鉤子勾住對方後頸或前腳扯前;又或者在較遠距離對戰時,卸開武器後把矛頭刺向對方。

 

但是,曾經風光一時的威爾斯鉤矛卻始終沒有傳出過威爾斯和英格蘭以外的地方。如果真的有如西爾弗所言,威爾斯鉤矛是「最強的武器」,那麼後來淪為「冷門兵器」背後的原因又何在?這就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