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回歸20年看香港:一個華僑後裔的心聲

撰文:張景宜
出版:更新:

作為華僑後裔,陪伴著媽媽和從南洋來港的親戚,看著維港煙花,心底裡輕聲地感概:

「謝謝先輩,謝謝英殖香港和特區,謝謝中國。」

以過去幾年分黨分派的立場,聽起來就像個藍營愛國小粉絲,應該被懷疑收錢看煙花,然後嘔出愛國愛港的讚美字句。

但是,從華僑的視角去看歷史和未來,大概對中國,香港和不能掌控的事業,就會有另一番獨特的見解和體會。

遇上2017年這個歷史的轉折點,讓我分享一個華僑先輩的小故事,讓大家多點了解,當年漂洋過海的華人,是怎樣看國家,香港和自身的命運,年輕人遇著香港轉型期,又應該如何自處。

外公上世紀二十年代在廣州小村莊出生。因為戰亂和農村經濟環境差,隻身南渡到印尼棉蘭,在當地華人開設的工廠打工。

如果留在國內,大概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民,面對二戰的洗禮,以及國共內戰的動盪。可幸,外公只是在印尼忍受一下最低工資和東南亞酷熱的天氣,簡簡單單過點小日子。

當國內局勢穩定下來,外公也到了適婚年齡,回國娶妻,翌年外婆誕下女兒。那時候農村的親戚,有的勸外公一家留下來,有的聽說香港不錯,說不如試試南下。外公比較保守,覺得在棉蘭有點基礎,不捨得,竟又學習周慕雲,買張船票又返南洋。外婆不是蘇麗珍,嫁雞隨雞,就跟著去。

一轉眼又是二十幾年。好運第二次降臨在外公身上,這次遠行,避過了反右,文革,大飢荒,在印尼竟又開了個小店,賣點國貨,也有西方糖果、糧油和小精品,慢慢成為個體戶,自給自足。

可是行運不過三,終於迎來人生最大的浩劫,印尼排華。外公一家經歷過宵禁,旁邊鄰舍被人放火等,華人在當地就像異類一樣被排斥。

結果,外公跟隨鄉里、老闆和一些員工,拋下一切,坐上前往新加坡的船,重新出發。

拋下一切,重新出發。(視覺中國)

那些年,有的親戚在新加坡找到工作,結婚定居下來,有的就繼續行程,去台灣,香港或是受感召回國。是故每年農曆年,最多的是打電話給新加坡、內地和台灣的親友拜年問好,多過跨區找本地親戚討利是。

偏偏外公沒有文憑,沒有專業資格,李光耀也不太需要開雜貨店的小個體戶,外公一家又坐船,目的地竟然選了澳門。

當時不知怎的,在外地賺錢,匯率和工錢都比兩岸三地好,外公就在澳門買了個地鋪,又開間雜貨店。這怎麼看都是人生的終站吧,一待就是八年。活在葡國管治的後花園,幻想自己在南歐生活,多自在和幸福。

可是澳門人太少,媽媽還是聽親戚的話,嫁了給香港人。外公及後在香港置業投資,慢慢的安享晚年。

倒是感恩外公為了自己的事業、家人的溫飽和後代的幸福,忍著孤獨和漂泊,來回大陸和南洋。而且也慶賀他的選擇,躲開了政治風暴和戰亂帶來的禍害。假若國家和居住的地方,政治和經濟有風險,盲目地留下來,只是愚忠;反之,國家有機遇,有前途和發展空間,人民自然會留下來,有才能的人士也會回流,參與建設。

作者外公故居。(相片由作者提供)

放在今時今日的香港,年輕人面對的跟1997年完全截然不同的環境。舊日香港提供了機會和資本增值給上兩代人,華僑,上海新移民和土生土長的六十後都獲益不少。確實今時今日能夠有溫飽的生活,是有賴舊日中英官員共同努力下締造的機遇。1984年到1997年,讓幾百萬人擠身中產行列,過著魚翅撈飯,樓價增長二三十倍的瘋狂上升的生活。

但是,未來二十年,香港再在爆炸性增長的機會微乎其微。加上近年香港政局紛亂,經濟發展單一化,相信自己兩文三語的能力,抱有往外闖的決心,先到外地走走拿工作經驗。

離開不代表不愛這個地方和家,在世界各地拼事業不失為過。就如當年外公一樣,為著生活,選擇了越洋到印尼找尋機會。現時全球各地都爭相希望讀懂中國的年輕人,幫忙政府和商界走進中國。

最近認識一些年輕人,拿了南韓、日本和新加坡政府的獎學金,留在當地進修。也有八十後,被外資公司看中,先後被派往北美和歐洲,再回港擔任大中華區人力資源顧問。傳統單純留在一間公司慢慢爬升的路徑,不再是唯一的成功之道。

而這份拼勁正好與當年外公一輩,不會單單守在自己的鄉村,盲目相信國家的感召,反而參考身邊人的經驗,探索在可行的狀況下,發展自己的事業。

當年漂洋過海的華人,是怎樣看國家。圖為作者外公的護照。(相片由作者提供)

而國家決策機關,亦不能勉強和要求七百多萬香港人,全部一心相信中國就行。香港,有華僑,有幾十萬持澳洲、加拿大、英美和其他國家護照的人,也有台灣澳門僑民,要令他們心悅誠服愛香港,愛中國,需要的是找到大家的共識和互信的基礎。

一國兩制的成敗,也決定未來中國和台灣的走向。香港,即是回歸大陸,當中也涉及法理主權移同時歸還給中華民國,九二共識的重新定義因此將是兩岸三地未來最重要和關鍵的方案。外公避過了國共內戰,也完全躲開了政治鬥爭。我們這一代,享受著高鐵穿州過省的快感,周末飛轉台北高雄的樂趣。作為華僑也好,新移民也好,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也好,著實要感恩,也要期盼兩岸的國家領導人拿好分寸,在一個中國的大原則下,尊重彼此的共識,不要胡亂越界。過去幾十年海峽的穩定,帶來和平繁榮,未來幾十年,也寄望能找到另一種雙贏的模式。

如果國家領導人、中央辦公廳、港澳辦、中聯辦,國台辦和僑聯的領導能夠繼續兼持現代化的管治思維,發揮同理心和能夠以存大異的開明管治思維去看待香港,自自然然,五十周年的回歸煙花匯演,八百萬的香港同胞,不用蛇頭派錢,不用非自願地前往各區唱歌,不用整色整水,都會全體由衷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的決定,相信香港和國家領導人的決策,感謝和慶幸自己留在香港。

外公活了近九十年,確實最開心的日子是在八十年代的香港。展望未來,也希望有志向的年輕人,能夠跟他們的子女這,2017到2047這三十年,是人生過得最豐盛的日子。是否相信香港和國家是選擇,相信自己的決定和找到人生的方向才是重點。

「燃亮著青春 可喜不可泣 容許你發夢嗎。」

中國夢是美好的,讓年輕人尋找自己的夢,然後為香港和國家貢獻和努力也是他們的自由。

國慶夜維港上空將有煙花匯演。(資料圖片)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