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趟拳

撰文:武備志編輯團隊
出版:更新:

地趟拳,又名地功拳、八折拳,是中國武術的傳統拳種之一。由於這類拳法有很多翻滾動作,行拳動作亦多在地面進行,故被稱為「地趟拳」。

地趟拳最早可以追溯至戚繼光的《紀效新書‧拳經捷要篇》。按照戚繼光的說法,明代最著名的武術包括有:「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等,其中「千跌張之跌」就被認為是地趟拳的先祖。然而,除了這一句描述外,書中就再無記載更多資料,只剩下一些翻滾、跌蹼的技術,如「滾躺刀」、「滾龍槍」等,被散載於書末的《拳經三十二勢》中。可能戚繼光編拳時,曾經參考過地趟拳。不過,真正算得上有系統的地趟拳法,還是要數「醉拳」。

醉拳支流眾多,不同地方俱有自己的獨特的醉拳體系。例如東北便有套模仿水滸英雄神態的「魯智深醉拳」;香港的大聖劈掛門則有「醉猴拳」,乃「五猴拳」中的最高級套路。當然,受流行文化影響,最著名的醉拳體系自然非「醉八仙」莫屬。按電影《醉拳》的導演——袁和平介紹,醉八仙拳確實存在,但並非電影中所展示的模樣:

(成龍在電影中打的醉拳,其實是藝術成分佔多)

真正的醉八仙拳譜,應該被收錄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出版的《拳經拳法備要》。本書共分兩卷,其中《拳經》一卷以少林拳法為宗,再歷經四人修篇,最終由曹煥斗完成。《拳經》保留了很多古典武術的口訣,當中便有一首《醉八仙歌訣》。這套歌訣假托八仙之名,談及了很多類似地趟拳的技法,如「何仙姑」一節的「鸞顛鳳倒也須要,側進身偏」,便應該是論述側身跌盪的回擊技巧。而「韓湘子」則是遊走突擊的技巧,所謂「魚鼓兒,咚咚填,打時誰知掃陰現。去時躲影,來若翩遷」。若然《拳經拳法備要》的出版年份正確,那醉拳當是最早的地趟拳術無誤。而這種多勾踼、重跌盪的打法,亦著實成為了地趟拳的楷模。

從今天地趟拳視頻中可以看到,地趟拳的核心技法,是先以趟地姿勢,再用拳腳去攻擊對手下盤,或封截其來勢。這種打法與《醉八仙歌訣》一脈相承,但與現代流行的地面技術則略有不同:

(地趟拳法的核心,是要以趟地的姿勢擊打及絆倒對手,鎖技或絞技則比較少,故與現代的地板技術略有不同)

不過,隨著時間和地域變化,地趟拳也衍生出其他不同風格,其中便有強調鎖技的流派。在《十二生肖武榜,狗年人人有功練!(下)》中,【武備志】便介過一門名曰「地術犬法」的地趟拳法。這套拳法流行於福建一帶,據傳是由五枚師太在觀察犬類動態後所創,故名「狗拳」。地術犬法著重關節技,它在近身對敵時會先以雙腿纏繞敵人下肢,待其倒在地上後再進行各類鎖技,與現時較常看到的寢技技術亦有類似的地方:

(地術犬法片段)

基於傳統觀念,地術犬法的動作曾一直被視為不雅,故習者不多。但隨著中國武術的發掘工作日趨深化,加上社會觀念的轉變,地術犬法以至其他地趟拳法開始為人注目。而地趟拳的技法,亦令一向被認為偏重立技的中國武術添上更多色彩。相信地趟拳法,會在未來有更多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