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PAS放榜.博評】入唔到三大,可以點辦?

JUPAS放榜,若果你入唔到三大(中大,港大和科大),但你無哭,可能是你根本沒有選到「三大」,另一原因是,哭都無用。不過,人生最失敗的地方,不是入不到「三大」,而是過早甘於接受自己的命運,相信其他人對你的定型,以為放榜決定了一切。
若果你真係好有決心入「三大」,最決絕的做法,是重考DSE。但很少人會作出這樣激進的抉擇,除了浪費了一年外,重考生成績突飛猛進的情況甚少,更有不少是越考越差。箇中原因是很多重讀生也沒有痛定思痛,檢討第一次考試失敗的原因,一心只以為自己是不夠運,無作出真正的改善。
既然重考未必是可行的選擇,入不到「三大」,你最應該做的事,就要用自己未來的四年,去否定「乜嘢人便讀乜嘢大學」的普遍預期。
先戴頭盔,在香港讀大學一定要入「三大」,不是我的主張和立場,而是由學生告訴我的社會現實,背後也有理據支持。從供應的角度出發,今天學歷通脹,學位泛濫,通街都是大學生,加上人浮於事,一個來自「八大」的學位,已非前途的保證。
從需求的角度考慮,除了一些行業,例如醫生或律師,必須在大學裏接受過相關的專業訓練外,很多行業的僱主,其實也不太介意同學在大學的主修是什麼。大家甚至可能不知道,要做會計師也不需在大學內主修會計,每年各大跨國會計師行,也會招聘不同主修的大學畢業生。這是因為很多工作的技能需求,是不停地因應公司及世界的發展,和科技的日新月異而轉變。加上「人蠢無藥醫」,一個人的資質和基本能力,在求職上往往比主修是什麼更為重要。
大公司通常到那裡尋找以上的人才?「三大」是熱門的選擇,也因此出現了「讀大學,入三大」的說法。這現象並非一定是「非三大」受到歧視,而是市場基於成本與效益的理性選擇。根據已故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Herbert Simon的決策理論,最佳的決策往往是用滿意(satisfying),而非最大化(maximizing)作為決策條件。原因是若要把利益最大化,找到全世界最佳最好的選擇,必定要翻山越嶺,踏破鐵鞋,需要極大的搜索成本(search cost),最終得不償失。
把以上的理論套用在人才招聘上,由於成績好及較聰明的學生,均往往透過自我選擇(self-selection)的過程入讀了「三大」,大公司自然會把招聘的焦點放在「三大」之上,而不去浪費太多的資源和時間,去找尋失落在「非三大」的滄海遺珠,「非三大」的畢業生便因此較為「蝕底」。
入不到「三大」可能是問題,但並非世界末日。要提升「非三大」大學的水平,是大學校長的責任,也非你能力可做到。不能提升大學的水平,唯有提升自己的水平,打破社會給你的「乜嘢人便讀乜嘢大學」的人生定位和標籤。第一件事,就是能忍受人羣中的孤獨和寂寞,不被環境同化和定型,不因刻意「fit in」或「please others」,而降低自己的水平和要求,用決心與毅力去証明今日JUPAS的決定是錯的,是「三大」走寶!
當然,敗不餒,勝也不能驕。入到「三大」也不要放軟手腳,大學是要「入」之外,還是要「讀」的。在我的教學生涯中,看過無盡的在「三大」中不進則退的「下流」個案,多少人白白虛耗四年,好像從來沒有讀過大學一樣。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