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評】印度階級分化嚴重 徒具民主未能解決問題

【博評】印度階級分化嚴重 徒具民主未能解決問題
撰文:鍾國志
出版:更新:

最近,中印邊境衝突快速升溫,但盛傳印度因顧慮到國內工人罷工工潮的威脅等內部問題,而對中國外交上示弱退兵。印度現時擁有全世界第二大的人口,本應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但因階級分化嚴重,導致縱有民主制度也未能解決國內深層次矛盾,或許我們可以先從歷史談起。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的《雅典政制》(Athēnaiōn politeia)中提到雅典民主政治發展時,雅典人曾經因地緣與生產關係分成了三個階層:其一為「平地之民」,他們佔有大量農地,雖然少數但卻最有經濟實力,政治上偏向以財富集中的寡頭政治;其次為「海岸之民」,他們依靠海洋貿易為生,政治取向中立;最後為「山地之民」,最為貧窮但人數卻是最多,政治上偏向以民主解決問題。單純使用民主制度並沒有解決雅典階級分化的問題;相反,更令雅典陷入僭主政治(Tyranny)。

印度本質上與此時的雅典甚為相似,都有着嚴重的階級分化問題。印度自古以來已有種姓(caste)制度——所有的人按其出身職業分成4種人,還有一些根本不入流的不潔淨賤民。種姓世襲相承,對印度社會結構有非常深的影響;即便到了現在,印度政府已明文禁止種姓制度,但種姓所引致的階級分化仍普遍存在於印度社會。2001年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所作的報告指出,印度15%的土地控制在3.1%的富有階層、但卻有36.3%的人沒有土地。而不少新聞專題報道也展示出在農村中種姓概念對社會還留有很大影響力。

盛傳印度因顧慮工人罷工工潮等內部問題,對中國外交上示弱退兵。(視覺中國)

種姓制度所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致使印度民主制度陷入長期的階級對立之中。印度現時最大的兩個黨派「國民大會黨」(國大黨)和「印度人民黨」(人民黨)在政治上的起伏,正反映了傳統精英階級與普羅大眾的矛盾。而且,即便連人民黨這類宣稱提倡落後階層權益的黨派,也無力改善問題。2000年代開始,印度共產黨崛起,以中止全球化市場主義及種姓概念的階段壓逼為號召,並且以落後村落等政府勢力難以觸及的地方為基礎,公然提倡以武力推翻印度政府。估計印共在2007年間已將勢力擴展到20多個州,而且估計印度大量的暴力事件也與其有關。

印度民主制度如果繼續無法有條理地整合各階級的力量,任由階層分化,無論在政治還是經濟方面都難以前行,甚至連國內的治安都難以維持,民主也徒是一隻「紙老虎」罷了。

估計印度共產黨在2007年間已將勢力擴展到20多個州。(Hunnjazal,Planemad,Gagan11111/wikipedia)
(本文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